進食儀式感 | 黃舜紅

遇上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時,有人會相機食先,菜放涼了味道會打折。不妨讓大腦食先,珍惜每次吃好東西的機會,把食物放到鼻前嗅嗅,好好記住它的獨特香氣,再閉目放入口,多感受,多咀嚼,讓唾液中的消化酶充分融入到食物中,化成食糜後進入體內,脾胃會更易消化。這不是矯情,是對身體,對食物的尊重。

素來易噯氣肚脹,消化不良的病人,有的貪方便食湯飯,狼吞虎嚥般進食,脾胃怎麼會好?遇到舌苔厚膩、胃口一般的病人,一律建議少食及飲食清淡,不要勉強進食,因為舌苔厚除了反映體內濕氣重,也是身體提醒你吃太多了,味蕾被覆蓋住了,別食了,待有飢餓感再吃吧。其實進食不單是為填飽肚子這麼簡單,民以食為天,吃到劣食好心情會被毁;失意時美食會讓心情大好,使人振作,腸胃是人的第二大腦,可見食得好對身體的重要性。

現今營養過剩的多,家長也不用過度勸食,孩子餓了、饞了自然會找食。平時要控制食量,食到七分飽,夠了就不吃,不要怕浪費食物,勉強進食才是對身體氣血的浪費。看到越來越多代餐、速食、預製菜的出現,不禁為大眾健康擔憂,被逼吃下多少添加劑、科技與狠活。有時間多點自己煮、回家食飯、多吃應季原型食物,順時而食,進食講究也是對身體的一種保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