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要分清虛實 | 鍾啟福

無論大人或小朋友,頭痛都是一種常見症狀,頭痛既可由外感導致,亦可由內在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

中醫看頭痛,歷代的中醫名著均有研究。三千年前《黃帝內經》已首次提到「首風」、「腦風」等名稱。《難經》進一步提出「厥頭痛」和「真頭痛」。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痛論》把頭痛按六經命名,在書中條文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厥陰病裏,均有提及頭痛。

《東垣十書》則明確地把頭痛分為外感與內傷,又根據發病及臨床表現分為傷寒頭痛、濕熱頭痛、偏頭痛、真頭痛、氣虛頭痛、血虛頭痛、氣血俱虛頭痛、厥逆頭痛等,他這種頭痛分類的方法仍沿用至今,為各大醫家所推崇,還根據頭痛的部位按經絡用藥。

到了明清時代,頭痛病的治療理論更臻完善,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明醫雜著頭痛篇》提出了久病頭痛不能概以虛論治,要分清標本虛實。在人們不斷的反覆實踐中,中醫治療頭痛更加體現了我國傳統醫學的全面性及實用性,完善了治療頭痛的理法方藥。

頭痛的中醫分型

外感頭痛: 

1)外感風寒:頭痛喜溫、惡寒怕風、喜暖喜熱、不渴。2)外感風熱:頭痛、頭熱、額脹痛如裂、面紅目赤、發熱惡風、口渴喜飲。3)外感風濕:頭痛如裹、肢體痠痛、惡風身重、口乾不欲飲。

內傷頭痛:

1)氣血不足:頭痛隱隱、面色無華、疲倦時疼痛加重、休息時疼痛減輕、頭暈耳鳴、氣短心悸。

2)陰虛陽亢:頭痛頭暈、煩躁易怒、怒時痛劇、眩暈耳鳴、身熱盜汗、雙顴潮紅。

3)痰濁上泛:頭痛昏蒙、落雨天加重、胸腹悶滿、食少噁心、身面浮腫。

4)瘀阻脈絡:頭刺痛、痛有定處、久久癒、或有外傷史,唇舌瘀暗。

特殊性頭痛

偏頭痛:偏頭痛是頭痛常見的一種情況,發病前多有先兆,好像眼前閃光、頭痛劇烈搏動,伴有噁心、嘔吐、畏光、眼鼻分沁物增多。病者有遺傳傾向、內分泌失調、精神緊張、壓力大等因素。偏頭痛可致前庭功能異常,可伴有眩暈。與中醫的臟腑肝膽關係較大。

頭位於人的最高處,是清陽之會,腦在顱骨內,中醫稱為腦海,與脊椎骨內脊髓相通,是生命的中樞。腦海靠五臟之精華所供養,正常者的頭腦清醒,無異常感覺。但當頭痛發作時,可能與相關的臟腑、經絡密切相關。希望讀者對頭痛於中醫角度有所認識。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