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蓍自古以來既入膳亦入藥,養護中國人兩千多年。家庭主婦最懂得煲湯時加幾片黃蓍,以求補氣強身。但要達到黃蓍的保健作用,非常講究用量,非一煲湯加幾片就可以。
以往醫書均標榜黃蓍有固表止汗、補肺健脾和用治瘡瘍難潰這幾個主要療效,其效用其實不僅於此。現代藥理已證實黃蓍可促進新陳代謝、利尿、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貧血、調節血糖和血壓、降血脂、強心及對多重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
例如應用於調控血壓,它有雙向調節的作用,用量少時可升血壓,用量多時則可降血壓。換言之,血壓低者可用三至五錢,想降血壓的話,就要用到五錢以上。控制血糖上同樣有雙向作用,血糖偏低者,可將其升高;偏高者,則可降低。
黃蓍對於中風後遺症患者效用尤大,但用量必須要重,初始用量為一両,並逐步遞增至每天四両或以上。此用法源於清代王清任這位活血化瘀專家,他認為中風患者康復期的體質多屬於氣虛血瘀,通過使用大劑量黃蓍及活血化瘀中藥,就可達到補氣化瘀通絡,使患者肢體復健。其實還有很多難治的重症,如重症肌無力及糖尿腳,也須使用大劑量黃蓍才達到有效治療。
但黃蓍如所有中藥一樣都是雙刃刀,用之恰當,與體質相合則可救人,用之不當則有害,下期會談談其用藥禁忌。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