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共治 | 岑信棠

醫務衞生局公布「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於十一月中推出,合資格人士(四十五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如未有已知的糖尿病或高血壓病歷),可自行挑選家庭醫生為他們進行篩查,並在診斷出有血糖偏高、患上糖尿病或高血壓後,由家庭醫生繼續為其診治和作長期跟進。該項計劃以共付模式運作,政府在篩查階段和治療階段均會提供資助,而參加者作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亦須支付一定的共付額。十八間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會是巿民參加計劃的第一接觸點。他們登記成為地區康健中心會員,然後由地區康健中心協助他們配對家庭醫生。家庭醫生為參加者診症後,會安排他們接受化驗。

「慢病共治計劃」主要目的為早期診斷及治療糖尿病和高血壓,有效控制可以將各種併發症機會大大降低。醫務衞生局早前指出,四十五歲是一個「臨界點」,數據顯示,四十五歲之後,每五年的年齡增長,會增一成人口出現慢性病。根據衞生署二○二○至二二年度人口健康調查作推算,在四十五歲至八十四歲的人口當中,約有一成七為糖尿病或高血壓隱藏患者。為鼓勵巿民及早預防及管理慢性疾病,政府推出「慢病共治計劃」。計劃目標為服務二十萬巿民,當中將會驗出糖尿病或高血壓隱藏患者約三萬五千人。

經篩查後確認未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情況的參加者將會達十六萬五千人,他們的後續跟進及安排,雖然沒有引起關注,卻是「慢病共治計劃」的另一個重要部分。依據「慢病共治計劃」,他們可獲地區康健中心協助制定健康管理目標,以及按需要獲安排參加有助改善生活方式的活動等,加強他們作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將來自我管理健康的信心和能力。

兩千多年前,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提出「上醫治未病」,指出醫術最高明的策略,是疾病的預防。癌症和糖尿病有幾個常見及共通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吸煙、缺乏運動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提倡自我健康管理,堅持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不單能避免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等慢性病,還能夠有效避免癌症的發生。

三年前確診大腸癌和糖尿病以來,Karen一直努力地保持健康飲食和定期運動。當時是透過大腸鏡篩查確診的,腫瘤很小,沒有影響淋巴,所以不需要術後輔助化療,但是腫瘤科醫生指出她的飲食習慣,尤其是高糖及高脂肪的食物,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和功能,造成生態失調,增加胰島素阻抗、糖尿病以及大腸癌的風險。最近覆診時,Karen對腫瘤科醫生說,如果「慢病共治計劃」可以早十年推行,她可以更早診斷糖尿病,甚至可能避免患上大腸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