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天,要到上環辦點事,家人打算吃越南粉才出發,心念一閃,何不出發直接去上環,找地方先吃越南粉才處理事務?都因為忽然醒起信德中心有家「錦麗」。
「吓?」家人聽到我想去一家連鎖店,帶點驚訝。早年吃第一家錦麗在銅鑼灣,之後在中環、觀塘和又一城都吃過。錦麗起源自越南,據說香港飲食集團取得專營權開店,因未在越南吃過,所以不知不同經營者及兩地口味上的分別,反正吃在本地,就以本地標準視之。
是的,連鎖店的出品通常予人感覺是水準很一般,但往往論性價比,實在令人吃得順氣舒服,如果偶有水準稍高一點的店子,值得捧場,錦麗便是屬此列,尤其是那口湯。
怎樣才是一碗好吃的越南河粉?只看三個最基本的元素:河粉、湯、餸料。絕大多數店舖用的河粉都是本地貨源,口感愈滑及愈透的肯定愈無米味,皆因材料比例失衡,即是少米而多澄麵,可惜近代人的飲食標準趨向愛靚不愛味,麵廠為討好市場而出貨,所以遇上靚河粉,便會記在心頭,而且仔細品嘗清淡的米香。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年輕之時,香港沒多少家越南食店,最早認識是佐敦的「老趙」,也是第一次吃越南牛河的舖頭,價錢倒也實惠,當時根本不懂分辨是否正宗越南口味。後來有好幾位越南人對我說,正宗越南牛肉河是用牛骨熬湯的,因此無花假無落「師傅」的湯頭絕對可以一乾而盡。其實湯頭才是靈魂所在,一般吃粉麵我都會飲湯,如果出色的湯底,更會一滴都飲清光。
跑馬地幾家越南店的湯底都是上乘之作,而錦麗各家分店似乎略有不同,不知道是否各分店在既定配方上各師各法,但論性價比也是飲碗落。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咖喱,偶然發現吃半碗生熟牛河,再吃半個香茅咖喱牛腩飯,嚐味的歷程更刺激和層次更豐富。一次叫兩款食品,會不會太飽?答案是兩個人就得囉。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