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傳寺院的齋堂中,一道道簡單的素菜隨蒸氣裊裊飄香,而其間不乏見到各式菇類的身影。與藏傳高原因地制宜的肉食傳統、南傳托缽隨緣受供的飲食方式不同,漢傳佛教將「不食眾生肉」的悲心,轉化為茹素的嚴格戒律。
在這片戒殺護生的土壤上,不起眼的蕈菇,以其豐沛的蛋白質與鮮美的風味,亦成為寺院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日常供養僧眾的齋食,到寺院自給自足的農作勞動,菇類的栽培與保存不僅滿足了物質需求,更蘊含着深刻的修行意義。
古代的寺院中,僧人們常趁着炎熱的夏天將香菇曬乾,既為冬季儲備食物,也體現僧團有條不紊的生活節奏。宋朝時的天童山景德寺,一日烈日當頭,一位年近古稀的典座老僧,正躬身於滾燙地磚上,一顆顆排布香菇。由日本來華求法的道元禪師見此情景,心有不忍,便向老和尚說道:「此等粗活,何不交予他人?」老和尚卻簡短而堅定地回答:「他不是我」。
這句話看似樸實無華,卻一語道破修行的真諦。修行是個人內心的體驗,無法由他人代勞。當道元再次勸老和尚稍作歇息時,老和尚又回應:「更待何時?」。這句反問之語,有如驚雷警醒道元禪師參透禪宗的時間觀,修行須臾不可懈怠,當下即是最好的時機。
這則公案的深義在於,它將修行從形式化的宗教儀式中解放出來,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對老和尚而言,曬香菇並非簡單的勞動,而是一種修行的方式。正如禪宗所提倡的「做一切事即是禪」,修行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於內心的專注與清明。即使是曬香菇這樣看似平凡的雜活,也能成為悟道的良機。
僧人們的飲食、勞動與修行並非割裂開來,而是彼此交融。「行住坐臥皆是禪,搬柴運水無非道」,其實齋堂的炊煙、庭院曬場的香菇,與佛殿的晨鐘暮鼓同等神聖。漢地飲食文化孕育的蕈菇,在禪者眼中昇華為修行的隱喻,它雖不似奇花異果奪目,卻在平淡處默默積蓄生命能量,如同修行者於日常瑣碎中淬煉覺性。
修行之路無法假手他人,也無法等待更好的時機,唯有細細品味當下,才能真正領悟佛法的精髓。菇味如此,人生亦然。

《高祖道元禪師行跡圖》(局部),村井秀高,1853年,日本駒澤大學禪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