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如蝶 | 水 歌

中國古典哲學中,莊周夢蝶是一個論及夢境的經典寓言。莊子曾於睡夢中化身為蝴蝶,翩然自在,毫無牽掛,渾然忘卻了自己的存在。待大夢初醒,卻不禁陷入疑惑:「究竟是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此刻正夢見莊周?」短短兩句話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思辨,猶如林間的一條曲折幽徑,驅使無數後人不斷思考夢與醒、虛幻與現實、以及自我存在的本質。

「我是誰」的提問,可說是人類哲學史上不曾磨滅的命題。莊周的夢蝶故事,表面似乎描述了一場夢境,但實際上是用夢境比喻人生的虛幻。莊子所提出的問題挑戰了對真實世界的解構,夢與現實之間究竟有何界線?當身處夢中,我們全然沉浸於另一種身份與情境,而醒來後卻又將夢境視為虛假。然而人生如夢,夢如人生,或許現實也不過是另一場夢,轉瞬即逝。

佛經中常言:「諸法無我」。其實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自我」,應是由五蘊組成的暫時聚合體,而非永恆不變的實體,但眾生卻仍執着於追求堅實恆常的自我。我們常努力維持着自我形象,刻意維護着自我利益,也執着追求着自我實現。是否我們認知中的自我,反而猶如一副沉重的甲冑,看似賦予我們存在感,實則將靈魂限制於方寸之間。

《金剛經》亦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的身心不斷隨各種因緣流轉,並無固定的自我可言。那個我們傾力維護的「自我」,不過是在因緣和合中偶然顯現的一縷幻影,如露亦如電,絕無自性可言。佛法認為唯有超越對我的執念,才能體驗到真正的自在。

無我的觀點,也非要否定生命的價值,而是為了幫助我們放下對自我的執着。佛陀對真實自我的追求,是希望通過「無我」的觀照,近一步體驗生命的流動與自由性。正如莊子夢裏自由起舞的蝴蝶,彼此界限消融,物我兩忘。

當我們理解自我不過是瞬息萬變的流光,便能如莊子所夢見那般,悠遊自在,不受一切所困,始而接近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本我。或許也能體會到,莊周既是蝴蝶,蝴蝶亦是莊周;而我們終將成為那自在悠然的魚,徜徉於生命裏的輕緩河流。

《莊周夢蝶》(局部),明代, 沈周,台北故宮。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