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具足 | 水 歌

在經典童話故事《綠野仙蹤》中,除主角桃樂絲之外,稻草人也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渴望擁有一顆聰明的腦袋,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他深信,唯有獲得奧茲魔法師賜予的智慧,才能擺脫「填滿稻草的腦袋」帶來的自卑。

在故事的旅程中,他陪伴着桃樂絲,歷經艱難險阻,展現出智慧、勇氣和忠誠,最終發現自己早已擁有了他所追尋的智慧。

關於現實中的稻草人,也不禁令人聯想起道元禪師的一首和歌。他在《傘松道詠集》中以稻草人喻坐禪之境:「山中田邊的稻草人,本無守護作物之心,鳥獸見之逕自逃散。」在禪師的眼中,田間的稻草人,不過是靜靜佇立於天地之間的存在。它不刻意追求任何目標,也無意守護田間的作物,卻因其自然的形態而擁有影響力。鳥獸見之遠離,這種看似平凡的稻草人,無聲無息地完成了它的使命。稻草人並非依靠外在行動,而是憑藉自身的「存在」而發揮了作用。

道元禪師在此將稻草人隱喻為佛教的坐禪。坐禪的核心在於「靜」,不追求、不執著,僅僅是「坐」本身。正如稻草人立於田間,無論風吹雨打,都始終保持沉靜,稻草人不受外界的干擾,也不為自己的存在尋找理由。這份超然與安然,正是禪心的體現。

而在《綠野仙蹤》裏,稻草人中所追尋的「腦袋」,其實不正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幸福、快樂或滿足的心態嗎?我們總以為,幸福在遠方,快樂需要努力去獲得,殊不知當我們放下內心的執念,靜下來感受當下,幸福便已然在身邊。正如稻草人本來就具備智慧一樣,我們的內心早已具足了幸福的種子。

當我們學會放下對外在的執著,便能發現,幸福本就在我們身邊。正如《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執著於任何一處,便能在當下生起智慧與幸福的種子。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稻草人,在現實追逐中忘記了內心的具足。童話的尾聲,稻草人終於擁有象徵智慧的腦子,卻依然是填滿稻草的身軀;而於禪師的稻田中,無心無念的草人早已與萬物共生。

只有當我們停下腳步,靜靜地像稻草人一樣站立,才會發現,幸福與智慧從不曾遠離。安住於當下,自能擁抱一份本自具足的滿足與寧靜。

《綠野仙蹤》,李曼•法蘭克•鮑姆,1990年第一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