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與門徒 | 水 歌

某日與一位友人的隨意閒談,猛然間向我提出由來已久的困惑:「佛教講究證羅漢果位,而基督教要門徒追隨主,兩種信仰路徑是否截然相反?」當下興致就被點燃,於是便將兩種信仰中的聖徒形象置於心中仔細思索。

如綜觀這世界宗教歷史的長河,佛教與基督教分屬東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基石,自然分別塑造了不同的信仰與價值觀。羅漢與門徒,乍看之下彷彿各自孤立於宗教孤峰之上,然而細細品味,卻發覺二者所追求的境界,亦蘊含着對信仰的共通揭示。

羅漢在佛教中,是指超越了生死輪迴的「阿羅漢」,字面意思為「應供」,意為值得世人供養,他們已熄滅煩惱之火,證入涅槃;門徒在基督教裏,則是耶穌親自呼召的追隨者,如彼得、約翰、馬太等,他們放下漁網與稅吏檯,踏上了一條與主同行的信仰征途。

羅漢之道,重在修行與自覺。羅漢們並非天生神聖,原本亦陷於世俗煩惱的泥沼。如釋迦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起初亦為外道,後經五比丘之一的馬勝點化,方悟世間無常,遂皈依佛門,精進修行,終證阿羅漢果。

而門徒之路,核心在於「信靠」與「跟隨」。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彼得兄弟在撒網,便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門徒的生命,是響應呼召、委身於耶穌基督的生命。他們的力量並非源於自身的完美,而是來自對基督的信靠,承認自己的軟弱、有限,並相信主的恩典。

真正的信仰,應是結合自我力量的淬煉與對更高思維的跟從學習,兩者缺一不可。 沒有內在覺悟的信靠易流於盲從迷信;而缺乏外在信靠的自覺,也可能落入自我膨脹的陷阱。

信仰的真義,並非要求人選擇羅漢的避世修行,其目的仍需回歸慈悲利他;或如門徒的信靠,也絕非放棄思考與責任,而是在追隨中日益肖似基督,活出愛神愛人的生命。二者既喚醒內在的覺醒之力,亦引導我們謙卑地學習更高的思維體系。如同百川終入大海,羅漢與門徒看似殊異,實則同為信仰長河中的不同支流,共同承載着人類面對存在深淵時的無限勇氣與堅強信念。 

《耶穌為門徒洗腳》,喬托,1304-1306,義大利斯克羅威尼禮拜堂。

《菩提葉繪十八羅漢冊》(局部),清代,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