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百想,都是一場餘韻漫長的盛典。而今年,格外深刻。
從「TV部門」改為「放送部門」,這個小小的名稱轉換,是對時代的應答,也是對觀眾觀看習慣的深刻凝視。平台會更換、技術會進步,但好故事從不退場。百想用一種象徵方式提醒我們—影像的核心,不是話題,不是流量,而是人。
今年是秀智主持百想的第十年。她的存在,就像一首年年開場的熟悉旋律,讓人相信:有些美貌,是與時間一起成熟的。
而中場登台的童星們,模擬未來得獎感言,童言童語卻滿是真誠,讓人想起,台上那些如今落落大方的演員,曾經也都只是站在舞台邊緣的小孩,渴望被叫到名字。
最動人的一幕,是聚光燈的交換。由廉惠蘭代表所有演員,將舞台讓給幕後工作者,剪接、化妝、燈光、道具……那些長年在暗處的人,第一次成為舞台的主角。那一刻,百想讓我們記得:故事從不是一人完成,而是眾人合奏。
得獎者們個個沉靜有光。金泰梨以《正年》的層層剝落式演技奪后,朱智勳在《外傷重症中心》中展現未曾有過的張力,盧允瑞則以雙料新人之姿,橫掃電影與放送部門。
而我最久久停留的,是一部沒有高音的旋律—《苦盡柑來遇見你》。
這部劇沒有驚天的轉折,沒有誰拯救誰的奇蹟,只有那些真正發生過的沉默與悔意,與好多次說不出口的「對不起」。它像一碗放涼的湯,入口時不燙,卻把你沒說完的話,慢慢暖了回來。
廉惠蘭飾演的海女母親,從不說愛,卻日日下水。她沒有華麗的台詞,卻用轉身與沉默,替母親那份長年無聲卻深刻的愛,作了最溫柔的註解。
她得獎時說:「愛純啊,媽媽拿獎了,不是副獎,是大獎喔。」這句話不是對角色說的,而是對無數未曾被好好肯定的母親。
IU在劇中一人分飾母女,像是在演出我們生命中兩段自己。年輕時的倔強、沉默中的成熟,她用風一樣的表演,吹落了誤解,也吹開了原諒。雖然未獲獎,卻早已毋須證明甚麼。
朴寶劍飾演的角色沒有光環,卻格外真實。他不是英雄,而是生活裏那種會努力、也會逃避的男人。他把不被歌頌的善良演得像一棵樹,沒有靠近太多,卻從未離開。
崔代勳則詮釋了一種晚來的懊悔。他演出的不是壞人,而是自以為堅強,卻到老才學會道歉的父親。他的感言如同角色本身,來得有些遲,卻讓人願意原諒。
《苦盡柑來遇見你》獲得四項大獎,實至名歸。但真正的得獎,不在台上。是在劇終後,你還會想起那場對話、那次擁抱,還會想起一個沒能說出口的歉意。
它不是戲。它是一封信、一面鏡子、一次擁抱,寫給每一個曾以為自己不重要,卻仍努力活下去的你。
IU在《苦盡柑來遇見你》劇中一人分飾母女,像是在演出我們生命中兩段自己。年輕時的倔強、沉默中的成熟,她用風一樣的表演,吹落了誤解,也吹開了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