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我和姐姐帶着四歲的孩子走進一間便利店。他說想自己走走,語氣裏帶着一種熟悉又任性的自信。我點了頭,看着他自己解開安全帶、跳下推車,腳步輕快地走進貨架之間。我低頭鎖好推車,再抬頭,孩子不見了。
我先走向他可能出現的地方,喊他的名字,沒有回應。繞過貨架、穿過冰櫃,那道熟悉的身影依然沒出現。姐姐也加入,我們一邊叫,一邊找。整間便利店裏,只有我們和一位正在吃泡麵的小學生。
我湊上前問:「你有看到一個四歲左右的小朋友嗎?」他抬起頭愣了一下,沒說話。那一刻,一種說不出口的慌張,在胸口炸開,沿着神經往全身漫延。我奔出店外,姐姐留在裏面調監視器。我們像是朝着世界的兩端奔去,心卻只想抓回那個我們愛的小小的身影。
我跑過停車場,繞過機車排,看見有人牽着孩子的手走過去,我拔腿狂奔,跑近一看,不是他。我轉身回望,冰櫃玻璃的反光像閃過他的背影。我衝過去,轉彎,甚麼都沒有。腦袋越來越空,心跳越來越快,開始浮現新聞裏那些令人不敢細想的畫面:
是不是有人趁我轉身,把他帶走了?是不是他已經不在這裏了?是不是我沒把他看好?我繞了一圈,再次經過便利店時,餘光瞥見幾位職員圍著甚麼。我停下腳步、走近、推門。坐在地上的,是我的孩子。他手裏抱着幾個玩具,一臉得意地笑着說:「我挑了好多玩具,要給姨媽看!」
姐姐也剛好繞回店前。一看到他,整個人像終於鬆了口氣般癱軟下來,眼淚瞬間奪眶而出。那是身體在驚嚇後,終於瓦解的疼。
我站在原地,手還在發抖。我問他:「剛剛媽媽跟姨媽一直叫你,你有聽到嗎?」他點點頭:「有啊。」
「那為甚麼不回應?」他笑得天真:「我以為你們在跟我玩躲貓貓。」
我愣住了。對他來說,那是一場驚喜;對我們來說,卻是幾分鐘的地獄。我蹲下來,牽起他的手,平靜地對他說:「如果媽媽叫你,你一定要馬上回我,說:媽媽,我在這裏。」他點點頭,還是笑着,彷彿不知道剛剛那幾分鐘,我的世界崩塌了多少次。
我不是沒教他,而是還來不及教完。還來不及讓他明白,這個世界有多危險;還來不及讓他知道,「你聽到了,但沒回應」,對媽媽來說有多可怕。育兒最讓人心碎的,不是孩子犯錯,而是你以為他懂了,結果他只是模仿而已。
我們曾練習過:走失怎麼辦、要留在哪裏等候、怎麼向人求助。他都答得很標準。但那天,他沉浸在自己的小劇場裏,彷彿只是藏起來,等我們發現他、大叫一聲「找到你了」就好。
但他還不懂,所謂「躲貓貓」,在真實世界裏,可能讓媽媽這輩子都找不回他。
我們總以為,教過就算。其實不是。教育從來不是一次蓋章完畢的程序,而是一條每天都要繫緊的安全繩,一鬆,就會飄遠。
他知道怎麼回答,但還沒學會怎麼做。
他以為那是遊戲,我卻在經歷人生最驚慌的幾分鐘。
那天我學會了,讓孩子記住一件事,從來不是說一次就完事的事,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說、一次又一次地陪他練,直到「回應」變成本能,而不是「表演」。
如果你也曾體會過那種「只差一秒就來不及」的心慌,請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
我們都在學習:怎麼把一次次的驚嚇,化成孩子內心深處,那條會自動拉回家的安全線。
教養從來不是要孩子聽話,而是教他們在混亂世界中,學會回應愛。這,是我們一輩子都要教的密碼。
你也曾體會過那種「只差一秒就來不及」的心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