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慧的母親病倒了。她偷偷訂了高鐵票,準備帶着孩子回去看一看。
婆婆卻在電話中冷冷地說:「妳娘家又有甚麼事?妳不在家,XX誰照顧?」
那一刻,小慧愣住了。她知道自己必須在「女兒」、「妻子」與「媳婦」之間,選擇一個角色。
矛盾的是,許多婆婆總是盼着自己的女兒常常回家坐坐,甚至還會邀女婿一起出遊;卻嫌媳婦回娘家太勤。這樣的雙重標準,讓許多媳婦把話硬生生咽下。她們不敢反抗,只好在心裡默默盤算,這趟回去,停留多久才合適,又要隔多久再回,才不會被嫌「過了頭」。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婚姻不是兩個人的選擇,而是兩個家族的聯盟。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成了無形的規矩。女人一旦出嫁,就被視為夫家的人。而娘家,卻在不知不覺中,退居成了她心裡的遠方。
於是,媳婦在制度裡被固定成「外來者」,她奉獻青春、養育子女、照顧老人,卻很少有人提醒她:她也還有一個家,等著她回去。
在都市,年輕夫妻多半自立門戶,婆家干涉少了許多,媳婦回娘家成了理所當然。然而在一些傳統家族,媳婦若太常往娘家跑,依舊會被認為「心不在婆家」。五十歲以上的婆婆,習慣了把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給夫家,於是下意識地希望媳婦也能如此。
或許,她們心也有自己的擔憂:害怕媳婦太依戀娘家,會讓小家庭顯得不穩定。只是這樣的擔憂,真的該由媳婦一個人承擔嗎?
為甚麼女兒可以常常回家,媳婦卻要小心翼翼?因為血緣帶來的,是無條件的接納。而婚姻制度下的媳婦,往往被放在「外人」的位置上。婆婆總說「我們都是一家人」,但在潛意識裡,她仍然把媳婦與自己的女兒區分開來。
女兒回家,是「孝順」;媳婦回家,卻常被悄悄貼上「不安分」的標籤。這樣的差別待遇,並不只是某個家庭的選擇,而是文化長久植入的印記。代代相傳下來,多少女人因此學會了沈默。這樣的觀念,影響的不只是媳婦。還牽動到整個家庭的照顧網絡。許多娘家父母漸漸年老,卻因為女兒顧慮婆家的眼色,不敢常常回去。有人甚至在父母病重時,還得看婆家的臉色,決定能不能陪伴。
台灣超過七成的主要照顧者仍是女性,其中多半是媳婦。可當她把時間都獻給公婆時,娘家的父母,又能依靠誰?回娘家,不只是探望父母。那是一種確認自己仍然被愛的方式。在婆家,她努力扮演好妻子、媳婦、母親的角色;而在娘家,她可以卸下所有身份,只需要做一個女兒。她不必完美,不必堅強。只要在熟悉的飯桌前坐下,聞見飯菜升起的熱氣,心中便慢慢安靜下來。那是她從小熟悉的溫柔,一直在等她回來。
娘家不是逃避,而是補給。回去一趟,彷彿把耗盡的電力充滿,才能再回來面對生活裡的柴米油鹽。或許我們該開始討論的是。怎樣的婚姻觀念與長照制度,能讓女人既是媳婦,也是女兒。因為只有被滋養的心,才能在婚姻裡,源源不絕地付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