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 | 沈慧林

在探討人生與處世的複雜命題時,史丹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羅伯特·薩波斯基的「決定論」與馬斯克推崇的「第一性原理」,為我們提供了獨特且深刻的視角,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身行為與決策的本質。

決定論:打破自由意志的幻象

薩波斯基在《決定論:生命沒有自由意志》中,通過大量神經生物學、激素、童年經歷及生活環境的研究,堅定地認為人類行為並非由自由意志主導。我們常常自以為能掌控自己的選擇,從挑選食物到規劃職業,然而,這些看似自主的決定,實則受到諸多無形因素的影響。

基因中的壓力荷爾蒙開關一旦打開,不僅會影響當下的行為習慣,還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決定一個人成年後的思考模式。童年時期父母的言行、生活環境中的點滴事件,都像無形的絲線,編織着我們行為與決策的網絡。例如,一個在充滿爭吵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可能更傾向於在成年後迴避衝突,這種行為模式並非源於自由選擇,而是早期經歷塑造的結果。

第一性原理:回歸本質的思維利器

與決定論不同,第一性原理強調從最基本的原理和常識出發進行推理,去除表象的干擾,洞察事物的本質。亞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提出,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刪除。在當今社會,無論是商業決策、教育實踐還是個人成長,第一性原理都有着廣泛的應用。

以商業為例,馬斯克運用第一性原理,在電動汽車、太空探索等領域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他跳出了傳統商業邏輯,將問題回歸到物理學甚至化學層面,去發現問題的本質,然後尋找解決方案。這種跨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第一性原理的魅力所在。

以互聯網行業為例,字節跳動的張一鳴運用第一性原理,在資訊分發和短視頻領域引發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資訊平台大多按照固定的欄目和分類來推送內容,用戶獲取資訊的途徑相對單一且被動。張一鳴跳出了這種傳統互聯網內容分發邏輯的窠臼,將問題回歸到資訊傳播的本質—如何讓用戶在最短時間內獲取到最感興趣、最有價值的內容。

處世啟示:在決定中尋找本質

決定論讓我們明白,我們的行為並非完全自主,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要陷入消極與被動。相反,第一性原理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即在承認決定論的基礎上,回歸本質,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不應僅僅根據表面行為對他人進行評判,而要理解行為背後的決定因素,以更寬容和理解的態度與他人相處。在職業選擇上,我們不能盲目跟風熱門行業,而要運用第一性原理,分析自身的興趣、優勢以及行業的本質,做出符合內心與長遠發展的決策。

決定論與第一性原理為我們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在處世過程中,我們要認識到自身行為的侷限性,同時運用第一性原理回歸本質,在決定與本質的交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處世之道。

別讓自己活成一把鈍刀。莊子提醒我們:「游刃有餘」比「死磕到底」更高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