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一死 | 水 歌

傳說在古代羅馬,當戰勝的將領凱旋回國時,身後總有僕從低語道:「記住,你終將死亡(Memento Mori)」。看似殘酷的一句話,不過是最真實的提醒,此語並非詛咒,而是對榮耀的冷卻,對虛妄的破除。這句話的背後,也蘊藏着對死亡的尊重與接受,促使人們認真思考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真正的意義。

斯多葛學派常以此勸誡,死亡是平等的終局,唯有直面其必然,方能掙脫對權力、財富的執念,活出德行與當下的意義。

正如同佛教以「諸行無常」為根本真理,生老病死是苦,卻也是覺悟的契機。《廣論》甚至有念死法門,教導在面對死亡時的根本反省。達賴喇嘛提到:「思索死亡,不僅能為臨終做準備,以及喚醒對未來世有利益的行為,對我們的心理也有戲劇化的影響。」

若更進一步來說,佛教不滯留於「死」的恐懼,而是以「輪迴」與「涅槃」揭示生死流轉的超越之道,生死本是空性,證悟者即能脫離娑婆,得大自在。

無論是「Memento Mori」的羅馬俗諺或佛教的生死觀都提醒我們,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真實,如能以死亡為鏡,即可照見當下的珍貴。 藏傳佛教文化中所習以為見的骷髏圖像,並非意味着恐怖的邪魔,而是提醒行者常憶生死無常,策勵他們不要虛度時光及生起閑逸的懶散態度。把握好追求智慧與慈悲的生活,注重當下的每一刻,這些的正念思想才能真正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

在當代社會中,我們常常忙於追求物質和成就,卻忽略了生命的本質。即便現代醫學的進步,足以大幅延長壽命,能暫時忘卻死亡的焦慮,但「勿忘一死」的古老箴言,仍是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唯有接納死亡,才能活出無悔的人生,也讓我們能夠擁有更深的洞見與勇氣,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喜悅與悲傷。用心珍惜無數當下,努力在有限的時光裏活出最真實的自我。

《護法本尊供物唐卡》,清 18世紀,台北故宮博物院。

《龐貝馬賽克鑲嵌畫》,1世紀,意大利拿不勒斯考古博物館。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