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洞見 | 水 歌

隨着科技的進步,處理許多的事物都要比起過往方便許多,無需親身前往,減輕了許多體力勞動上的消耗。唯獨在智能手機,以及社群媒體、短視頻的風行之下,連碎片化的時間都要被屏幕所佔用,大幅增加了眼睛的負擔。甚至毫不誇張的說,眼睛就是現代人感知世界的最重要器官。但在這個視頻當道的新媒體時代,眼睛的觀看行為彷彿被無形簡化,似乎只剩下小屏幕裏的世界,而忽略了覺察自身所在的大環境。 

縱使眼睛的基本功能是接收光線,並將其轉化為視覺信息,讓我們能夠理解周圍的環境。然而眼睛也能使我們識別他人的情感,並在生活中做出重要的決策。

眼睛的機能亦不僅止於此,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眼睛還能反映情感和內心世界的狀態,表達着無形的情感與思想,也代表着洞察力、智慧,甚至精神層面的多方理解。 

佛教對於眼睛的觀察分析尤為細緻,提出「五眼」概念。從肉眼到天眼、慧眼、法眼,再到佛眼,這是精神境界的層層遞進。肉眼感知的是表面的現象,而天眼則能洞察更深層次的事物本質;慧眼則能明辨是非,洞悉真理;法眼能看破宇宙的真相;佛眼則能洞悉一切眾生的因果循環。「五眼」象徵着對真理的不斷探索和對自我認知的不斷完善。這並非簡單的視覺觀察的提升,也是對智慧和覺悟的追求。 

前些年落成的深圳光明藝術文化中心「光明之眼」,透過水中倒影,幻化為眼睛的輪廓,表達了人類對知識和真理的具體渴望。頗耐人尋味的是,這件作品並非簡單的複製形貌,而是對「看」這一行為的抽象化表達。藉由圖書館、美術館與演藝中心的機能,強化被賦予的意義。

一再說明觀看不應只侷限在屏幕之間,「光明之眼」提醒我們去反思眼睛的多重意義,鼓勵我們持續以身心觀照世界。透過眼睛看世界,也透過眼睛審視自身,在不斷的洞察之中,看清自身與宇宙、大自然的深刻互動。

《光明之眼》,深圳光明藝術文化中心,2020年。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