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萊:法國的驕傲 │ 陳祖泳

法國的卡巴萊歌舞表演(Cabaret)聞名世界, 法國人引以為傲,英美文化不時把卡巴萊稱為高級色情,但法國人視之為優雅、矜持,乃法國國粹。

巴萊的起源不是百分之百來自法國。位於巴黎最出名的三個卡巴萊音樂廳包括麗都(Lido)、紅磨坊(Moulin Rouge)和瘋馬(Crazy Horse),只有一個是由法國人開辦的。

麗都由一名愛爾蘭籍名為凱利(Margaret Kelly)的女士成立(其藝名為Ms Bluebell)。紅磨坊的兩名創辦人Joseph Oller和Charles Zidler則來自西班牙加泰羅尼(Catalan)。只有瘋馬是由法籍Alain Bernardin開創。Bernardin到美國旅遊時,被當地裸舞表演着迷,他特別被加國出生的美籍脫衣舞女Willis Marie Van Schaack(藝名Lili St. Cyr)吸引着。雖然很少人今天會記得起Lili St.Cyr,但有說著名演員瑪麗蓮夢露的一舉一動,從姿態到說話的音調,幾乎都抄襲Lili St.Cyr。

除了外籍老闆,卡巴萊音樂廳的舞蹈員有超過七成半都不是法籍人士。根據麗都的藝術總監Pierre Rambert,現時法籍舞蹈員的百分比,已比自己三十年前加入麗都時,有大大升幅。美國作家史蒂芬.金曾經說過,法文是一個把污穢轉化為浪漫的文字。卡巴萊是否也是同一樣的轉化呢?

在探討卡巴萊舞者的身材要求時,可看到特定標準旨在創造一種「理想」形象。例如,女性舞者必須至少1.75米高,擁有「漂亮的胸部」—天然但不過於豐滿。霎眼看來,對舞者的身材定立尺寸標準,像是卡巴萊刻意以「理想化的女性身材」為賣點。不過,法國瓦茲博物館《親密對話》展覽的副策展人Vincent Blanchard覺得設定嚴謹的身材要求,並不是要將女性物化,而是令舞者身材變得「一式一樣」。沒有一位舞者會因其身材凸顯而被物化。這樣看來,每位舞者都是組合的一分子,而每個組合亦是場景的一部分,一個一個的場景串連一起,成為整個卡巴萊表演。綜合效果,便是砌出一幅華麗的「活幕」(tableau vivant)。

卡巴萊能夠將一連串通常隱蔽、互相對立、甚至謊誕的元素結合一起,令表演沾上現代主義的法式色彩。雖然卡巴萊並不是起源於法國,法國文化卻將其打造成自己獨有的藝術,真怪不得法國人會引以為傲!

巴黎紅磨坊(Moulin Rouge)是法國最出名的卡巴萊音樂廳之一。

麗都秀以華麗的服裝和羽毛頭冠而名聞遐邇。

瘋馬秀以性感火辣又裸露的舞蹈表演為招牌。

瘋馬秀以性感火辣又裸露的舞蹈表演為招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