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香港的匆忙街頭,作為一個愛好觀察的人,總是試圖在熟悉的街景中,獲得一些不一樣的樂趣。或許也不為了甚麼,僅是希望用視覺記憶,為自己多留存一些對於這座城市的感受。
香港是一個充滿多層次城市美學的地方,而這種層次感在城市的建築中尤為突出,建築風格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景觀。但城市建設與快速的地景更迭,造就許多經典的元素正在消逝,無論是招牌絢爛的霓虹,又或是斑駁的各式唐樓老屋,逐漸化為影像中的記憶。
當格套化的建築式樣佔據了城市景觀的主流,上世紀前半葉那些曾帶着新風貌的唐樓,仍舊
為這座城市帶來活力和街頭的個性元素。多層水平屋簷與立面設計,是這些建築中常見的特色之一。屋簷作為建築物突出的覆蓋物,可起到保護建築的作用,也展示出建築師的創意和對建築形式的探索。
談山神社十三重塔,天文元年(1532),日本奈良。
雷生春,1931年。
在香港的唐樓中,每一層屋簷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層次豐富的建築外觀。例如深水埗的「雷生春」,正立面採用弧形設計,配以長方形框架及洋式欄杆裝飾,不僅增加了建築物的視覺效果,更展現了香港人對細節的追求和對幾何美學的重視。
水平層疊的東方空間美學,令人聯想起東亞的佛塔結構,由多層次的樓閣組成,層層疊覆,形成壯觀的建築風景。其極致的典型,可見日本奈良談山神社的十三重木塔,如梯級般的多重屋簷,引領視線向垂直展望,直達天際。
而唐樓作為香港城市美學的展現,不僅展現了建築師的設計才華,也體現了香港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洋華精神,更是香港經濟與人口騰飛的見證。
雖然不如當代建築般的高聳入雲,但這些多層建築元素的存在,形塑出這片土地的現代城市美學,水平向上發展的軸線之間,又或嵌寫着各式商號的漢字招牌,使人追憶過往的歲月,亦在無數的過客心中,湧起思古幽情的漫漫漣漪。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