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有之上|水 歌

對於無與有的認識,長久以來都是佛教對於世界組成的經典辯證。從科學角度上,看似二元對立的兩極概念,如放在更宏觀的維度下,實則超越了存在與否的層次,成為討論現象真實性的概念。

《心經》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意味着物質世界和空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質世界的現象雖然看似具有實體和獨立性,但實際上它們是空無的,沒有固定的實在性。 

小津安二郎墓碑,日本鎌倉圓覺寺。

《真心無心》劇場茶禪。

近日有幸觀賞《真心無心》的劇場茶禪,於豐富的多重感官體驗中,尋覓永恆的真心覺察,甚至發掘流動性所構築的無心。短暫的兩小時中,尤以音聲的堆疊環繞最令人觸動,梵唄、鼓聲、頌鉢,乃至於雜揉人工混音的音場,直擊心靈深處,在腦海中浮現一幕幕的景象。時而如鳴沙般的巨大聲響,傾瀉而下,蘊含更多細碎的噪音節點,好似置身於沙瀑之下,任由意識被能量頻率吞沒掩蓋;時而又在清亮的吟誦中,順着音韻盤旋起伏,融入其間。回憶與想像的邊界已然不清晰,有如電影般蒙太奇的畫面,反而使得意識更為清晰。於喧囂中覓見寧靜,變為可能,思緒彷彿被抽了出來,成為一種客體般的存在。最終於劇末的一聲斥喝中,重回現實,餘悸猶存之下,忘了拍手叫好,但無妨作為穿透心靈的「真•沉浸式體驗」。 

佛教對於「無有」的探討提供了一個深入思考現象本質和人生意義的觀點。亦如日本知名導演小津安二郎在過世後,家人於鎌倉圓覺寺以簡單一個「無」字立為墓碑,視為小津一生追求理想的總結。正呼應其電影中,所欲傳達日常生活中那純粹而簡單的美學。

一方「無」字的墓碑,不斷的引領着後人,追憶他曾帶給世人的「有」。常說平常心是道,衣食住行都是修行,甚至直接一些,平淡中才見真實,生活本就平凡。如能在平凡處遇見美,在闌珊之處照見無有之上的真實體悟,即能幫助我們在流動不止的人生中,找到當下的立足點。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