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下的記者現場報道│趙麗如

當Now TV記者車軒珩在颱風「小犬」襲港期間做直播,被外界批評說話不流暢。我不認識她,也不在現場,純粹想分享颱風下,記者做現場報道的多項不穩定因素。

做直播時,記者往往靠耳筒(earpiece),接收新聞部內編輯或導演的指示,包括甚麼時候說話等。據了解,車軒珩的情況,主要是技術問題,令她直播時在耳筒內,不斷聽到自己剛剛說完的話,打亂了她的思緒及將要說的字句,令報道效果,跟她平時口若懸河的直播表現,有明顯落差。

惡劣天氣下做直播時,實際情況不穩定因素太多,對任何人都是一個挑戰。

這種技術問題偶有發生的,特別在惡劣天氣下,人手、訊號等各方面也跟平日完全不一樣,忙中有錯,不足為奇。萬一不幸地再遇上,記者可以馬上把耳筒脫去,中止自己剛說的話騷擾自己。在場的工程人員,見狀亦會改為在鏡頭後,以手勢給予記者指示,包括是否已經播片等。

無論如何,觀眾當然只看「出街」效果,完全理解的。作為專業的新聞從業員,整個團隊也不會怪責「市民不理解有多難」,而不接受批評或不求改進。

除了她,不久前TVB新聞部的記者翟睿敏,再早一點的TVB前記者潘蔚林,也引來熱議。焦點通常放在颱風中報道是否流暢、說話內容會否過於空洞,即說了等於沒說、動作會否太誇張或整個感覺令人太我見猶憐等等。

平情而論,惡劣天氣下做直播的技術問題、人手安排、安全考慮、交通狀況、水浸或山泥傾瀉的實際情況等不穩定因素太多,令每次直播的難度均不同。無論多資深的電視新聞採訪隊,每一次的現場報道也是極具挑戰之作。

新聞主管的首要考慮,是新聞從業員的安全。同樣重要的,當然是公眾利益,特別要由市民的角度出發,盡量採訪颱風的威力、路徑及如何影響市民生活,提醒民眾確保安全等等。

在最近的黑雨、風暴下,幾個電視台、電台、報章等的新聞工作者,也謹守崗位,由拍攝回來的片段、照片或文字描述,看得出他們背後的專業精神,我向他們致敬。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