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經濟復甦步伐遠遜預期,旅客重臨亦未能重振消費市道。尤其在晚上八、九點過後,一些過往燈火通明、越夜越旺的旅遊區及紅燈區,現在都變得人流稀少,儼如死城。不單使到那些專程來港見識不夜天的遊客失望,更令到不少剛於復常後才開業的食肆和零售商戶大失預算。有些新店開了幾個月就匆匆執笠止蝕,也有一些老店捱過了疫情,卻捱不過晚市慘情而結業。
有特區官員最近就提出,要透過搞活夜市來刺激消費,振興經濟。有不少商戶及市民表示支持,並建議港府效法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的夜經濟發展模式。但同時亦有不少社會人士,包括在商界及政府內部,對於貿然大搞夜市表示質疑,擔心最終會變成好心做壞事。
第一種憂慮,是擔心所謂的夜市,會變成只是較夜收檔的地攤、散貨場或跳蚤市場,販賣一些低檔次、欠缺特色、在日間也可輕易買到的食物和貨品,很快就會令旅客及本地消費者失去興趣,同時對日間在附近營業,並須繳付昂貴租金的舖位商戶構成不公平競爭。政府近日已作出澄清,強調夜經濟不是大笪地,必須富有特色和不會標榜鬥平。
第二種憂慮,是擔心夜市搞得太旺、太成功,尤其如果設有娛樂表演成分,可能變成另一個旺角行人專區,對區內居民造成嚴重噪音滋擾和光污染,如有提供熟食更會加劇鼠患等衞生問題。政府亦深知有關問題,初步傾向在遠離民居的海濱地帶舉辦夜市,以減輕相關負面影響。
第三種憂慮是人手問題。雖然多間發展商已表明會配合政府推動夜市,延遲旗下商場的關門時間,問題是有不少食肆與店舖租戶反映,並非他們不想延長營業,而是請不到足夠的夜更僱員。香港最新失業率為百分之二點八,已由全民就業步入全面勞工短缺。夜市所需的大部分工種都難以從外地輸入,但可能適合一些不愛早起、但喜愛打散的年輕人,以及一些只能貢獻三、四個小時勞力的退休返聘人士。政府可提供相關的就業轉介及培訓服務,透過推動夜經濟來釋放更多潛在勞動力。
第四種憂慮是人流問題,最擔心商戶、人手、貨品、食品,以至表演節目都準備就緒,但就是欠了顧客,勞民傷財。內地人的旅遊及消費模式改變,本地人的移民及外遊潮未止,這些都是事實,但不是政府不作為的藉口。應對方法包括多辦盛事,尤其大型和國際性的商業、文化及體育活動,吸引更多高消費力的海內外人士訪港。要處理好上述四方面的憂慮,夜經濟才有望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