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信心續降 零售餐飲中小企結業潮引關注 盼重推消費券

更新時間:13:01 2024-04-11
發佈時間:13:01 2024-04-11

「執笠關注組」近期引起廣泛關注,探討中小企業在生存困境下的挑戰。記者訪問了多位業界人士和學者,分析了當前的「結業潮」。有人認為目前業界正處於淘汰弱勢、留下強勢的階段,需要改變過去被動的經營模式,創造有價值的產品和開拓新市場。也有專家指出問題的核心在於市民消費信心下降,市場需求不足,即使降低營運成本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他們建議政府推出消費券、抽獎活動甚至減稅等措施,刺激整體消費環境。香港金融管理局在上個月底推出了9項支持中小企業的措施,商會認為這些措施具有積極影響,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來得太晚,許多中小企業已經實際倒閉,希望這些措施能給仍在苦苦掙扎的企業帶來喘息的空間。

在社交平台的「全港店舖執笠結業消息關注組」中,中小企業商戶紛紛抱怨業主不願意減租,而業主則反駁為何不減少人力成本。有人質疑商戶的服務態度,討論逐漸失焦,演變為互相指責的言辭戰。租金和薪酬確實是營運成本的主要部分,但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助理教授鄺家麒坦言,「無論如何壓低營運成本,沒有需求就毫無意義。」

 

 

他指出,在商業上,只要賺到錢,成本就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甚至願意支付高昂的租金。「問題是現在即使減租,商戶也賺不了錢,因為消費信心下降。」鄺教授表示,本地經濟疲弱,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企業看到營運成本上升,減少了投資意願,而消費者對未來1至2年的前景感到悲觀,消費信心也因此下降。市民更加節約開支,會更謹慎地選擇性價比較高的地方消費,此外,港元匯率走強,換到更多日圓和人民幣的購買力增加,這些地方的服務品質也更受青睞,這使得香港的零售和餐飲業面臨更大的危機。

連鎖燒味店「棋子燒鵝」的負責人黎先生表示,在復活節期間,許多同業的生意下滑了30%至40%,而他旗下的燒味店則比去年同期下滑了至少20%。香港餐飲管理協會的會董兼龍圖閣海鮮飯店負責人陳強表示,租金、人力成本和食材是餐飲業的主要開支,但近期市民北上消費對業界影響更大,從根本上來說,要改善香港的經濟狀況和人流量,才能有望情況好轉。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的講師阮穎嫻指出,過去在香港和內地之間存在各種障礙,如交通和通關時間較長。然而,現在這些障礙已經消除,內地地區,尤其是大西北地區,正在蓬勃發展。不少居民發現去內地比起在港島購物更為方便快捷,而且內地貨物價格更便宜。因此,香港市民的需求轉向內地,對本地商舖的需求下降,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出現了結業潮的原因。

阮穎嫻表示,她早就預料到會出現結業潮,並曾向財政金融官員提出相關問題,她認為這是香港融入內地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她分析說,市場會自行調整達到均衡價格,隨著深圳需求的增加,薪酬和物價會逐漸上升,而香港由於需求下降,薪酬和物價也會逐漸下降。

許多實體店面難以轉型成網店,並且面臨來自全球的競爭對手。內地的電商阻礙了他們的發展,而日本和美國的網購平台也對他們構成了競爭壓力。阮穎嫻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網購,香港受到這種趨勢的影響只是時間問題。

鄺家麒坦率地表示,延長痛苦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現在需要看誰願意率先採取行動,打破惡性循環的局面,解決當前的困境。

鄺指出,除了要著重發展經濟外,他建議政府重新推出消費券措施,例如每人補貼10元,可能能產生30元、40元的效益。此外,他認為進行消費抽獎活動、將消費與公益事業聯繫等方法也是可行的,甚至可以像推行電動車一樣,在消費達到一定程度時提供稅務優惠,從而帶動整體消費氛圍。

在商業租金方面,租金通常以年為計算單位,一些商場租戶表示,營業額與租金息息相關,此外還需要支付其他雜費。一家投資管理公司指出,租金的增減取決於業主和投資者的觀點,目前正處於市場調整的「換血潮」,一些商戶退出市場,同時也有新品牌進入。

一家位於九龍灣的日式料理店平成水產的負責人透露,該店與業主簽訂了類似的租賃條款,雖然由於營業額未達到要求,只需支付基本租金,但每月的管理費已經上調了5%。該負責人表示,他聽說在疫情期間有租戶向業主提出減租申請,但沒有成功。在該商業區附近,許多大小公司在過去半年面臨搬遷或結業的情況。

高力香港研究部的主管李婉茵表示,自從通關以來,本地店舖的空置率逐漸上升。她指出,在疫情期間,鐘錶珠寶和藥妝店等行業有所減少,而超市和凍肉店等行業則有所增加,這顯示市場的消費板塊正在轉變。

她說,目前市場正處於「換血」階段,過去一年內有不少內地連鎖餐飲品牌和新能源汽車品牌進入香港市場,在這裡開設餐飲店和展示中心,同時台灣和日本的餐飲品牌也在香港擴張。此外,珠寶金店以及運動相關的店舖,如運動休閒服裝店、24小時健身房和室內攀石設施等需求也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