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藥性細菌問題趨嚴重 醫管局用人工智慧分析數據 提醒醫生審核處方

更新時間:13:15 2023-11-24
發佈時間:13:15 2023-11-24

近年來,多重耐藥性細菌(MDRO)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其中耳念珠菌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威脅健康的真菌清單」中的一種威脅。今年,醫管局已經記錄到300名帶有耳念珠菌的病人。由於90%的耳念珠菌對兩種抗真菌藥物具有耐藥性,為了避免沒有可用的藥物治療方法,醫管局推出了多項針對性的防控策略,包括使用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對臨床數據進行分析,並提醒醫生審核處方。

許多人都曾經使用過抗生素,但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耐藥性的產生。當細菌的基因發生變化,使其能夠在抗生素的作用下適應和生長,原本有效的藥物就變得無效,這稱為「抗生素耐藥性」。如果細菌對多種藥物都具有耐藥性,則被稱為「多重耐藥性」。

自2019年6月首次報告了一宗海外輸入的耳念珠菌個案以來,相關病例數量一直在迅速增加。據醫管局統計,從2021年的不到50人增加到今年前10個月約有300人,增長了5倍。醫管局表示,約有10%的患者會發生侵入性感染,而侵入性感染的死亡率為53%至83.3%,且耳念珠菌非常難以清除,携帶者可達8.6個月,在攝氏42度的高溫下仍能存活。在全球暖化的環境下,耳念珠菌的生長尤為有利。此外,耳念珠菌可以在皮膚上繁殖或形成生物膜,在環境中存活數周甚至數月,因此不管是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還是香港政府都將其列為「緊急公共威脅」。

為了防止耳念珠菌的擴散,醫管局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入院和出院篩查以及除菌療程。他們計劃在明年推出智能升級的抗生素導向計劃(ASP),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數據,通過系統中的「藥物精靈」提醒醫生審核處方。賴偉文指出,威爾斯親王醫院和瑪麗醫院將作為試點,在明年1月開始試用該系統,涵蓋常用抗生素「美羅培南」。如果運作順利,計劃於明年3月起逐步擴大至其他醫院。

賴偉文指出,目前ASP小組的醫生需要參考化驗報告來判斷病人是否適合使用特定的抗生素。這個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引入人工智能輔助預計可以提高效率。對於多重耐藥性細菌抗藥性上升的原因,賴指出,在疫情期間,醫護人員擔心病人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和細菌,因此增加了廣譜抗生素的使用,這導致了多重耐藥性細菌的抗藥性增加。以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為例,其抗藥性比率從2018年的44.6%上升到去年的47.3%,每年約新增9500例。耐萬古霉素腸球菌的抗藥性比率在五年間也從0.21%上升到0.7%。然而,賴偉文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多重耐藥性細菌的抗藥性增長勢頭已放緩,大部分菌種的抗藥性水平已回到2019年的水平,只有耐萬古霉素腸球菌的抗藥性仍在繼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