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2:50 2025-11-05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最有利樓市的,肯定是將一百元印花稅門檻,放寬至四百萬元或以下物業,加上本港銀行近月兩度調低最優惠利率,以及租金攀升吸引更多租客「轉租為買」,刺激樓價由跌轉升。
隨着樓市反彈,炒家再度活躍起來,今年首三季持貨僅一年左右的短炒宗數急增,當中以四百萬以下細價樓,以及較易找到低水筍盤的老牌屋苑最受追捧。據地產代理統計,三大屋苑美孚新邨、荃灣中心和屯門新盤NOVO LAND,截至首三季所有短炒個案帳面都有賺。
「股樓炒家」Ken Sir呂宇健三度短炒荃灣中心細價單位均有斬獲;新晉炒家歐偉明掃入包括美孚新邨等低於市價的「殘盤」,裝修後善價而沽;NOVO LAND因新地(0016)賣樓時提供優厚回贈,造就早一批入市者成功賺錢離場。雖然樓市短炒看似轉旺,但市況遠未到樓癲人狂,市場人士預期今年整體樓價不會大升。
政府去年在樓市全面撤辣,連打擊短炒的額外印花稅(SSD)都撤銷後,市場開始傳出有炒家默默入市,主力掃已屆現樓兼發展商提供特長成交期的新盤,以及銀碼細的二手上車盤。
據地產代理統計,今年頭九個月的二手成交,持貨約一年或以下的短炒個案按年大增二點七二倍,共有四百六十七宗,當中約百分之六十六帳面獲利,一成半獲利超過兩成。
十大熱炒屋苑中,有三個大型屋苑的炒家全數帳面獲利,包括老牌藍籌屋苑美孚新邨、細價樓天堂荃灣中心,以及一手入場費低至三百萬元以下的屯門新盤NOVO LAND。

新晉炒家吼低水殘盤
美孚新邨今年不乏矚目短炒個案,向來活躍於該屋邨、被市場統稱為「師奶兵團」的一批炒家短炒屢有斬獲,其中陳元新等人持貨三個月便沽出單位,帳面約賺七十萬元。
新晉炒家兼投資者歐偉明向本刊透露,去年十月開始入市,其中一個單位是美孚新邨吉利徑十七號,「半年前斥資六百一十多萬元買入,用了較低成本裝修,例如在廚櫃加了拉籃和五金件增加實用性,又翻新廁所等,廁所地板用了微水泥,翻新兼防水。」
他入市前會將心儀單位分為短炒和收租兩大類,每個單位都要親身看過才扑槌。他是室內設計公司老闆,炒二手樓的優勢是一眼看出裝修的真實成本,「例如單位有沒有駁好水電、做好防水等工程,有做已可省下日後一大筆成本。」
歐偉明另一優勢是利用自己的裝修設計經驗,專揀低於市價的「殘盤」,然後裝修化妝一番,再善價而沽。除美孚外,他亦活躍於炒賣荃灣中心,今年五月斥資二百七十五萬元買入荃灣中心三座中層D室,實用面積三百二十四呎,屬一房戶型,成交後馬上動工大翻新。「做開放式廚房,全屋新造石塑板,廚房廁所牆身用雅晶石及地下用微水泥,帶出歐陸式海洋系設計,仲幫下手業主做埋驗窗。」
其後該單位被一名買家看中,歐偉明憶述:「他跟我說,睇過其他同類型單位,覺得我個單個好似特別大。」該單位最終以三百三十萬元易手,短短五個月賺了兩成。
歐偉明沽出荃灣中心單位同一日,又在同一座花了不到三百萬元掃入另一個單位打算短炒,同樣貪其內籠殘舊,「散客見到單位內部唔靚會卻步,我就有機會以低水價買入。」
細價樓有運行
上周他又掃入荃灣中心一個銀主單位,他向記者總結現時短炒三大心得。「一是最好不要上會,一次過Full Pay,否則銀行罰息加重成本,二是最好炒三百五十萬以下的樓,預留水位畀下個買家,可以低於四百萬同你接貨,符合一百元印花稅的門檻,三是只吼起碼低市價一成的單位,只要之後能夠高入市時市價一成出貨,來回已經有兩成利潤。」
另一個熱衷炒荃灣中心的炒家,是股樓炒家呂宇健Ken Sir,今年數度入市短炒。三月份他斥資二百七十三萬元買入荃灣中心一個細價銀主盤,至八月份以三百三十萬元沽出,持貨約五個月升值五十七萬元,帳面賺了逾兩成,扣除交易成本等使費,估計實賺約五十一萬元。
美聯高級分區營業經理鍾家豪透露:「Ken Sir炒樓的手法之一,是參考滙豐銀行的網上估價,見目標單位放售價低滙豐網上估價一成就入貨,有人出價高過滙豐網上估價一成就出貨。」據悉上述荃灣中心單位正是呂宇健見銀行估價三百○九萬元,低過原業主開價,於是馬上提高出價至二百七十三萬元成功搶購。
鍾家豪續說:「Ken Sir鍾情荃景圍一帶,因為租金普遍超過五厘,入市後屬『進可攻退可守』,他多數不睇樓,直接同業主還價,啱價即時落訂。」本刊曾致電Ken Sir查詢,至截稿前未獲回覆。
發展商折讓價利短炒
除了二手細價樓和老牌屋苑,個別新盤亦錄得賺錢短炒個案。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指出,過去大半年,部分投資者趁低吸納,隨着樓價回升,覺得短期內轉手有利可圖,因此出現短炒潮。「部分半新盤如新地的天璽.天,去年首推呎價較市價為低,現時放售大多有不俗利潤。」今年首九個月,天璽.天共錄得十宗短炒個案,其中九宗錄得利潤。


新地另一個新盤屯門NOVO LAND,據統計今年頭九個月共有五宗短炒個案,全數帳面有賺。祥益地產總裁汪敦敬說,該行早前促成一宗NOVO LAND短炒成交,單位為3B期2A座低層F室,實用面積三百○三呎,屬一房一廳,原業主去年六月以約三百七十九萬元向發展商購入,今年六月完成交易後隨即放售,放盤四日已獲內地客Full Pay買入,單位連租約成交,月租約一萬一千八百元,租金回報率三厘六。
汪敦敬認為今年頻現短炒獲利個案,主要是市場悲觀情緒造成,二月至今屯門樓價已升了兩成,炒家只要在二、三月夠膽入市,現時帳面一定有賺,「睇返數據,樓價最低位是今年二月,當時可輕易搵到又平又靚的單位。」

他說他的客人多數選擇大型屋苑,例如嘉湖山莊等,「因為有足夠盤量,屯門十六區就因早前有信和(0083)以高於市場估值投得屯門海珠路住宅地皮,成為二手市場的新指標。」
雖然樓市短炒看似轉旺,但與九七年不少人借盡炒樓的氛圍固然相去甚遠,一○年政府推出SSD前,亦不時出現「摸貨」(以確認人身份轉售)甚至「摸上摸」成交,現時市況遠未到樓癲人狂。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說,從樓市供求關係分析,估計未來一年整體樓價不會大升,「市場仍然認為樓市供應量足夠, 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潛在供應為十萬二千伙,仍處於高水平,一年一手只賣到約兩萬伙,樓價今年底前或會再輕微反彈,但要真正上升,相信要等到潛在供應量跌至兩萬至三萬伙。」

昔日炒家寧願炒股
新晉炒家頻頻入市,有上一代炒家則按兵不動。曾專攻大型屋苑的資深投資者陳清白認為,整體樓市仍難現旺勢。「有些細價樓可以執死雞,但整體樓市炒唔起,用市價入一定炒唔起!六、七百萬樓同人講賺一成,律師費、雜費、佣都一成,扣埋邊有得賺!」
他說短炒隨時要支付政府利得稅,並不划算,自己寧願炒股。「搞咁多賺雞碎咁多,早排買阿里巴巴(9988)、騰訊(0700)、滙豐(0005)任何一隻都賺到笑。買股票只需落盤或者打個電話,買樓搞來搞去,向銀行借錢又難,隨時俾人問到無尊嚴,如果不用借錢不如賺息,炒樓無三成利潤都不叫獲利!」
隨着更多炒家爭食,另一名資深炒家、「凶宅大王」伍冠流說近期已難找折扣大的樓盤,故沒有入市,「正常樓要市價七折以下,半契樓四折以下,凶宅至少要五折,才值得入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