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與瑞典首次舉行的雙邊聯合軍演名為「哥特蘭哨兵」,動員超過一萬二千名士兵。

偵測無人機頻出現 波蘭瑞典高規格軍演 波羅的海恐變新戰場 | 國際解碼

更新時間:12:30 2025-10-12
發佈時間:12:30 2025-10-12

波羅的海(Baltic Sea)鄰近北歐及俄羅斯,近月頻頻出現疑似俄羅斯的偵測無人機;到九月下旬,波蘭與北約新成員瑞典啟動代號「Gotland Sentry」的聯合軍事演習, 首次在戰略重鎮哥特蘭島(Gotland)部署高規格的空降兵與反艦導彈系統,模擬在遭受突襲下的海、陸、空協同防禦行動。

由於哥特蘭島地理敏感,是次軍事行動被認為是強烈的戰略訊號。有分析認為,哥特蘭島控制波羅的海航道與空域,一旦北約穩固該島,便能大幅削弱俄羅斯艦隊。隨着歐洲東翼安全布局越加緊密,也意味着俄羅斯面臨的戰略壓力將進一步加劇。

 

波蘭與瑞典聯合軍演前夕,一架俄羅斯偵察機(最下方)出現在波羅的海上空,瑞典和德國立刻派出三架戰鬥機加以攔截。
波蘭與瑞典聯合軍演前夕,一架俄羅斯偵察機(最下方)出現在波羅的海上空,瑞典和德國立刻派出三架戰鬥機加以攔截。

 

「島上可以使用各種長程導彈系統來保衛盟友,同時阻嚇俄羅斯。」瑞典海軍聯合行動總長哈斯倫(Ewa Skoog Haslum)說:「我們與波蘭盟友一起在哥特蘭島上,是為了阻嚇來自東方的潛在敵人,以防他們想對我們施加任何形式的威脅。」

波蘭與瑞典首次舉行名為「哥特蘭哨兵」(Gotland Sentry)的雙邊聯合軍演,地點選在戰略位置極為敏感的哥特蘭島。此島位於波羅的海中央位置,靠近瑞典,面向波蘭,是控制海上航道的關鍵。當地人口約六萬人,以瑞典軍隊常駐為主,北約或美軍未有長期駐守,但軍演時會有短期聯合部署。

 

瑞典去年三月正式加入北約,結束長達二百多年的中立國地位。
瑞典去年三月正式加入北約,結束長達二百多年的中立國地位。
瑞典海軍聯合行動總長哈斯倫指,今次軍演是為了阻嚇來自東方的潛在敵人。
瑞典海軍聯合行動總長哈斯倫指,今次軍演是為了阻嚇來自東方的潛在敵人。

 

以極短準備時間快速動員

這場演習以「短通報軍演」(Short-Notice Exercise, SNEX)形式進行,特色是以極短的準備時間,檢驗部隊的臨戰待命、指揮靈活度及協同作戰能力,模擬在突發性衝突下,進行快速動員與聯合防禦。是次演習動員逾一萬二千名士兵、百餘架飛機及多艘主力艦艇參與。

演習期間,波蘭第六空降旅的百餘名傘兵從本土出發,空降至哥特蘭島,進行島嶼奪控與防禦部署的戰術演練。同時,波蘭海岸導彈部隊亦首次跨境調動反艦導彈系統至瑞典領土,加強海陸聯合防線的火力支援。

 

波蘭第六空降旅的傘兵空降至哥特蘭島上,進行島嶼奪控演練。
波蘭第六空降旅的傘兵空降至哥特蘭島上,進行島嶼奪控演練。

 

有媒體形容這是兩國合作史上規模罕見的空降與岸防結合行動,顯示演習不僅是例行訓練,而是針對潛在戰時場景進行的實戰模擬。瑞典與波蘭部隊更共同演練防衛哥特蘭的海、陸、空協同作戰,包括沿岸導彈布局、防空火力支援與快速補給線建立,凸顯演習的全方位性質。

 

哥特蘭島(地圖的橙色位置)控制着波羅的海航道與空域,除了派戰艦守護,瑞典還在島上部署多種長程導彈系統。
哥特蘭島(地圖的橙色位置)控制着波羅的海航道與空域,除了派戰艦守護,瑞典還在島上部署多種長程導彈系統。
哥特蘭島控制着波羅的海航道與空域,除了派戰艦守護,瑞典還在島上部署多種長程導彈系統。
哥特蘭島控制着波羅的海航道與空域,除了派戰艦守護,瑞典還在島上部署多種長程導彈系統。
哥特蘭島控制着波羅的海航道與空域,除了派戰艦守護,瑞典還在島上部署多種長程導彈系統。
哥特蘭島控制着波羅的海航道與空域,除了派戰艦守護,瑞典還在島上部署多種長程導彈系統。

 

這場軍演之所以被歐洲軍事分析家視為「罕見」,除了規模之大,也在於象徵上的突破。瑞典去年三月才正式加入北約,選擇與早已是北約東翼主力的波蘭舉行大規模聯合演習,被認為是「東歐新秩序成形的前奏」。長期中立的北歐國家如今與東歐安全前線深度綁定,標誌着波羅的海防線的戰略重心,已從單純國防合作,進化為針對俄羅斯的前沿威懾網絡。

加上是次選址哥特蘭島,該島地處波羅的海中央,距離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基地僅數百公里,被視為控制波羅的海航道與空域的「浮動軍事基地」。正因如此,瑞典早在一八年已重啟對該島的駐軍與防空系統建設,如今波蘭部隊的加入,更進一步提升了該區域的戰略價值。

波蘭國防大臣在演習開幕式上直言:「這不只是訓練,而是我們對未來十年安全格局的宣言。」有分析指出,這種「跨中東歐與北歐」的聯軍架構,實質上為一種新興軍事同盟雛形,未來或將擴展至愛沙尼亞、芬蘭等國,透過擴展聯合防線,持續壓縮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軍事勢力。

俄機闖境疑試探防空反應

事實上,在軍演進行的同一星期,便有三架俄羅斯戰機闖入北約成員國愛沙尼亞領空長達十二分鐘,期間關閉應答器並未通報航線;逼使駐紮當地,隸屬北約「波羅的海空中警戒任務」的意大利戰機緊急升空攔截。愛沙尼亞政府強烈譴責事件為「空前大膽的侵犯行為」,並向北約提出緊急磋商請求。

另有北約指揮官指出,俄羅斯偵察機近距離靠近德國護衛艦 FGS Hamburg,距離不足六百公尺,顯示俄軍不僅試探空防反應,更意圖蒐集北約艦艇雷達與電子情報系統資料。根據外媒報道,單在今年九月,波羅的海沿岸國就通報多次俄羅斯戰機、無人機侵犯空域事件,甚至逼使波蘭短暫關閉東南部領空,加強防空戒備。

在兩國軍演後數天,丹麥國防部證實,該國最大軍事設施 Karup空軍基地上空再次出現不明無人機,引發安全部門高度戒備。當局雖然暫未公布飛行器的數量、型號或來源,但丹麥軍事設施近月已多次遭遇類似事件,國防部形容情況「日益令人關切」,並已下令暫時禁止國內民用無人機飛行,以防混淆或誤判。有安全專家警告,在波羅的海局勢緊張之下,波蘭瑞典進行大規模軍演,應該不是巧合,估計這類不明飛行器活動,或與俄羅斯情報行動有關。

波蘭瑞典軍演與俄軍頻頻挑釁的雙重畫面,正揭示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波羅的海地區已成為俄羅斯與北約地緣角力的新焦點。專家警告,這類「灰色地帶行動」大大提升了誤判風險,一旦攔截行動出現意外,擦槍走火,或牽起另一個新戰場。

 

今次以「短通報軍演」形式進行,特色是以極短的準備時間,檢驗部隊的臨戰待命。
今次以「短通報軍演」形式進行,特色是以極短的準備時間,檢驗部隊的臨戰待命。

 

波羅的海戰略地位高

波羅的海自古以來便是歐洲北部與東部的戰略要地。從瑞典帝國在十七世紀建立沿岸堡壘,到波蘭與立陶宛聯邦在港口修築防禦設施,再到沙俄與蘇聯在加里寧格勒部署海軍基地與陸防力量,這片海域長期被視為控制北歐航道、監控俄羅斯西部通路的關鍵地帶。

 

掌控波羅的海海域即能左右北歐與東歐的軍事與貿易格局。
掌控波羅的海海域即能左右北歐與東歐的軍事與貿易格局。

 

在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與蘇聯海軍在此展開多次海上封鎖與兩棲登陸行動,試圖控制沿岸港口與航運通路。這些戰事凸顯了波羅的海的戰略價值,掌握該海域即能左右北歐與東歐的軍事與貿易格局,也解釋為何北約與俄羅斯視波羅的海為防線與軍事角力的重要舞台。

 

 

 

立即追蹤《東周刊》全新WhatsApp頻道,緊貼全城熱話、突發猛料、獨家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