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4:00 2025-05-22

英國政府日前宣布收緊移民政策,擬將永久居留的申請年限由五年延至十年,直接影響持BNO簽證、參加「5+1」定居計劃的港人,導致他們在家庭規劃、子女教育及就業安排受衝擊,學生更面臨多繳五年高昂學費的壓力,不少人已大呻淪為「二等公民」。
有調查顯示,移英港人一直面對就業難、孤立感等問題,逾半數受訪者未找到全職工作,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加劇困境,部分更質疑英國僅視港人為廉價勞工。當地輿論指BNO政策初衷具功利性,既填補勞動力缺口,又塑造政治形象,但隨着需求飽和,英國為緩解國內反移民情緒,選擇犧牲港人。
儘管英國政府尚未明確新規定是否追溯已通過BNO「5+1」政策抵英的港人,但據BBC報道,內部消息指政策將適用於「已入境者」及新申請人,意味着數以萬計港人的定居計劃可能被打亂。此政策調整被視為英國政府為安撫國內反移民情緒的權宜之計,卻令移英港人陷入身份認同與生存壓力的雙重困境,更被批評為「用完即棄」,暴露英國移民政策的功利性。
英國政府發布的移民制度修訂白皮書,除延長永居年限外,還計劃提高技術工作簽證的學位要求及英語水平門檻,旨在減少低技能移民。對依賴BNO簽證的港人,最直接衝擊是原定五年後可申請永久居留,再一年便入籍,但現在可能變成「10+1」,嚴重影響他們的家庭規劃、子女教育及就業安排。

其中學生群體更加首當其衝,許多港生原本計劃取得永居資格後,便可由「國際生」轉「本地生」,學費可大減三分之一至一半。有港生不滿稱,英國政府一邊以「人道主義」包裝BNO政策,一邊卻拒絕給予與難民同等的學費優惠,「我們被當成外國人剝削,根本不合理。」當地議員亦批評此舉「對BNO年輕人造成毀滅性打擊」,直指港人已淪為「二等公民」。
據當地民間組織在二○二四年的調查,逾六百名受訪港人中,超過半數未能找到全職工作,且整體孤獨感與焦慮水平偏高,學生與失業者情況尤甚。調查顯示,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及職場歧視是主要挑戰,逾七成受訪者自覺在英國是「外來人」。
許多家庭原計劃在五年內穩定生活,如今可能因永居延遲而面臨更長期的租房、醫療與教育成本。一名從事餐飲業的港人坦言:「當初以為英國歡迎我們,現在才發現只是缺廉價勞工。」部分人更擔憂,若未來政策再收緊,連十年門檻也可能生變。
亦有輿論分析,二○二四年,英國爆發多場反移民示威,民眾不滿住房、醫療等資源被擠佔,逼使政府以限制移民緩解矛盾。然而,此舉又被批評「棄卒保車」,當初英國為填補脫歐後的勞動力缺口,高調推出BNO簽證吸引港人,如今經濟疲軟、民怨沸騰,便轉而犧牲港人權益。

大幅削減永居名額
反華組織「香港監察」創辦人羅傑斯罕見批評英政府「背叛港人」,強調新規將對港人家庭造成沉重打擊。有學者則指出,英國從未將港人利益置於首位,BNO政策本質是「政治光環與勞動力補貼」的結合,既藉「支援港人」塑造國際形象,又解決本土低薪行業人力短缺。如今需求飽和,港人便成政策調整的犧牲品。
對移英港人而言,新政策或逼使他們重新選擇,堅持留英、另覓他國移民機會,甚或回流香港。不過縱觀當年「黑暴」期間,美西方反華勢力為求「以港遏華」,高調表態支持黑暴示威者,群起推出所謂「救生艇」的移居政策,吸引大量示威者「逃亡」,但時至今天,該些國家或地區,同樣出現收緊移民政策情況。
其中台灣自二○二○年起,移民門檻逐漸提高,針對港人的限制越加明顯,例如投資移民的經營年限從一年延長至三年,並限制港人參與遊行等公共活動。近期更有報道揭示,台灣繼驅逐「港獨」分子姜嘉偉後,再計劃將港人居留滿一年可申請定居的條件提升至四年。
美國和加拿大的移民政策也顯示對港人的冷淡。美國雖然推出延遲強制離境計劃(DED),但僅限於二○二五年一月十五日前入境的港人;加拿大的「救生艇計劃」則因審批積壓而面臨延誤,更大幅削減永久居留的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