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2:30 2025-08-17

熱衷公益事務的陳龔偉瑩(Amy),不僅是兒童發展配對基金主席,亦是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CDIA)創辦人,十多年間努力協助基層年輕人發掘興趣潛能,及早建立人生和職涯方向。她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認真聆聽年輕人心聲,與之同行,定能助他們找到合適的人生路向。
她天生洞察力強,從小擁有助人為快樂之本的能量,自覺只要有能力,就要幫助別人。九十年代初因緣際會加入剛成立的醫管局,曾一手一腳成立「健康資訊天地」,讓市民得到健康資訊,是她事業上的最順風順水的時期。


可是二○○四年她的人生泛起波瀾,丈夫急性中風,逼不得已提早退休,用了近二十年時間全心照顧丈夫,使她對人生多了一份領悟,知道生命不是由自己掌握,明白日子「更長都是短」的道理,希望讓餘生的精力和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事,貢獻社會,幫助基層年輕人發光發熱,擺脫跨代貧窮。

「現在做很多基層或清貧家庭的工作,或許很多人以為我是來自基層,其實並不是。」陳龔偉瑩成長於五六十年代,父親從商,母親執教鞭,二人育有四名子女,陳龔偉瑩排行第二。
陳太家教雖嚴,但父母從沒為孩子的前途設限,她喜歡藝術,父母便支持她報讀理工學院(理工大學前身)設計課程。「包裝設計其實講求市場學、心理學,如何幫助產品銷售,越讀越有興趣,但讀下去開始覺得課程不夠用,畢業後再赴英進修,攻讀設計及商業管理碩士等課程。」陳太說。
返港後首份工作從事設計相關,但後來她的事業軌跡卻逐漸偏離設計,先後加入香港貿易發展局從事市場推廣,以及在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負責商業開發。雖然工作性質與設計沾不上邊,但具備設計思維和對工商各界的廣闊視野,讓她鍛鍊出獨有的創新和解難特質,以及無懼挑戰的勇氣。

在商界打滾十多年,工作如魚得水。一九九二年,剛成立的醫管局開始招兵買馬,陳龔偉瑩得悉後馬上申請,最終成為公共事務部其中一員。任職初期負責與社區聯繫,協助並鼓吹不同病科的長期病患者及家屬籌組病人互助自助組織,並將醫療健康和長期病患自我照顧的知識和技巧帶進社區,「公眾健康教育本來不是醫管局的(職責)範圍,屬於衞生署,但時任醫管局行政總裁楊永強醫生很有遠見,他說『醫管局那麼多寶貴專業知識,沒理由不惠公眾及病人,尤其是長期病患者和照顧者提供疾病的知識和技巧,並賦予他們在社區康復的能力』。」

事業高峰遇噩耗
她笑言為了上司這個想法,四出尋找方法落實,又動用自己的大假飛往英美取經。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取經之旅讓她找到着墨方向,返港把醫管局將社區作為健康夥伴的概念落實,建立了「健康資訊天地」,邀請醫院的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擔任講者,教授病人和照顧者一些疾病知識,特別是有關長期病患的照顧和自理技巧,讓他們在社區有自我照顧及康復能力。每周至少四天免費講座,結果場場坐無虛席。談起往績,她津津樂道:「你可能不知,『每日八杯水』這句深入民心的說話,正正是我們度出來的。」
時間飛到二○○三年,陳龔偉瑩加入醫管局超過十年,已成為總公共事務經理。當年來勢洶洶的「沙士」突然襲港,她見證醫療團隊承受巨大壓力,在抗疫前線奮鬥。經此一役,她的後續工作量更多,且不時要游走中港兩地。

就在二○○四年初某個晚上,她在上海出差時,突然接獲孩子來電,說父親在家中昏迷,證實腦出血。及後留院接近一年,嘗試不同治療方案,可是丈夫身體仍反反覆覆,一直沒有甦醒。
陳憶述丈夫當時情況十分嚴重,「本想立即請辭,可是沙士剛完結,醫管局很亂,要等上司找到人選
(接替)才可離職。」那時她既要照顧丈夫,也要兼顧工作和與照顧一對子女,使她身心軀疲,心力交瘁。她直言這人生最黑暗的歲月,「丈夫留院初期,我每天下班後便趕到醫院探病,風雨不改,試過有一日他情況轉差,我因要處理很多事情,結果一日八次往來醫院與居所,累得躺在醫院走不動。」
如是者,她捱到二○○九年,決定向醫管局申請提早退休,把丈夫帶回家貼身照顧。她感恩家中的工人姐姐一直留在身邊協助照顧丈夫,讓她在人生底谷不致單打獨鬥,徬徨無助。丈夫最終在二○二三年離世。
燃起助人使命
陳龔偉瑩坦言離開職場後一方面照顧丈夫,也開始思索自己人生下半場的意義,突然燃起助人的想法和使命,希望幫助社會有需要的人。她應朋友邀請加入「兒童發展配對基金」負責籌募善款,在二○一六年出任主席,領悟到清貧年輕人欠缺的不只是金錢,還有社會資本的匱乏,包括視野眼界、社會接觸面和人脈機會與實力等都欠乏,無法脫貪向上流動。
在二○一四年毅然成立「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憑藉多年來建立的人脈與經驗,創立「Y-WE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為基層學生提供正規教育以外的職場教育,透過龐大工商網絡,讓他們得到工作體驗機會,及早確立職涯方向。
可是成立首年, 反應不盡人意,「起初找了一百名年輕人參加計劃,但不少年輕人無故『放飛機』,做事不交帶,缺乏溝通,所以我們不斷優化計劃,甚至暫停第二年計劃,用了差不多一年時間優化出一套全新營運方法。」

優化工作體驗計劃
陳龔偉瑩說每位參加計劃的學生都要經過面試,細心聆聽他們的興趣或想法,按其潛能和志趣進行配對,然後安排約一星期的職場體驗。「我們為學生鋪橋搭路,按他們興趣接觸職場,認識社會,以及掌握職場最新資訊;完成課後程後,需要寫一份報告分享體驗工作的感想,至於僱主也要來上堂,要清楚認識計劃的理念和目的。」
不經不覺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成立已逾十年,至今已超過三千名青少年受惠,就連政府的「共創明『Teen』計劃」也借助來為弱勢社群家庭的中學生提供職場實習機會,陳龔偉瑩對此頗感自豪。
縱然CDIA已上軌道,但過去十多年陳龔偉瑩依然忙於拓展計劃,優化系統,建立更龐大的工商網絡幫助更多年輕人。「坦白說有時都會累,但每當看見仍有無數青少年等待生涯規劃的啟蒙,加上日益嚴峻的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我便不敢停下腳步。」
她深信只要幫到一個學生,不但幫助他轉運改命,他有了工作有了生計,就等於幫到他的家庭脫貧,幫到社會。

工作體驗計劃跳出國際
「Y-WE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服務對象為十六至二十一歲,經學校或社企推薦的基層青少年學生。自二○一九年起,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連續五年為該計劃進行獨立調研。
結果顯示,Y-WE計劃讓高中學生在公平情況下獲取職業知識和職場教育機會,能改善青少年的職業決策發展自我效能,以應付未來工作挑戰。港大更認為,計劃若廣泛在社會推行,能打破跨代貧窮局面,並建議政府能參考相關研究結果,大力投資在基層青少年的職業導向,或推行CDIA倡導的計劃,從而為基層青少年提供培訓和工作體驗機會,培養他們正向價值觀及提升他們自信心及生涯規劃能力等。
該調研結果於二○ 二四年十一月刊登於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 Educational Psychology,期刊每年的下載或觀看次數達五十一萬,有關調研結果的知名度和引用率,更成為全球教育心理學界的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