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2:30 2025-04-27

總部設於美國的Manpower Group(萬寶盛華),是頂級跨國綜合人力資源解決方案和服務供應商之一,六年前將大中華業務在香港分拆上市,被喻為「猛龍過江」。鮮為人知的是,分拆上市背後的推手,是該公司唯一一位華人女高層徐玉珊(Lancy)。
徐玉珊九七年加入萬寶盛華,是她人生首份全職工作。由初級行政人員,逐步晉升至大中華高級副總裁,二十多年間,她歷盡市場風風雨雨,卻從沒想過「跳槽」。
面對難關,徐玉珊帶領團隊穩中求變,砥礪前行,助公司業務持續擴張,「我相信性別並不能定義一個人的能力,關鍵在於以專業和自信的態度面對挑戰,並將自己的優勢最大化。」

徐玉珊的韌力,自幼便展露無遺。作為家中長女,她小學畢業後便遵循父母安排,隻身遠赴澳洲升學。初抵異鄉語言不通,又是校內唯一華人學生,成績更是「滿缸紅」。她深知自己弱項,唯有比別人投放更多時間苦練英語,「看很多書,每個字都查字典,整本英文書寫滿中文譯音。」
後來積極融入當地環境,大學選擇修讀商業及心理學,畢業後返港協助父親打理製衣廠生意。未幾便拍拖,然後結婚,再誕下一子一女,二十多歲便成為全職家庭主婦,相夫教子組織幸福家庭。

投身職場屬偶然
沒料好友一個邀請,讓她人生出現轉折。徐玉珊笑說:「朋友說我這麼年輕不工作,好像浪費了,碰巧其澳洲老闆要求很高,一直找不到合適人選幫手,想起我在澳洲畢業回來,便鼓勵我試試。起初說只是幫忙幾個月,沒想過一做便二十多年。」徐玉珊憶述,萬寶盛華於九七年開展香港業務時,全公司連同她在內只有四人。
徐玉珊形容當時的上司十分嚴謹,對細節要求極高,令她也學懂謹慎做事,凡事要有後備方案,「我不喜歡人家問起的時候,自己甚麼都不知道。」她的努力加上老闆器重,短短半年便由初級行政人員晉升至管理層。有一次一間美國銀行計劃在香港成立客戶服務部門,委託萬寶盛華急聘二百人,徐玉珊說:「當時是獨家給我們做,一定要做到,最後成功在三個月內吸納一群大學生,得到客人信任。」

由香港到大中華
徐玉珊形容自己較好勝,喜歡具挑戰性的工作,她認為女性在工作中較易展現同理心,善於傾聽及擁有細膩的洞察力,能在解決問題時更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她舉例說,數年前台灣分部發生人事變動,有員工向總公司投訴,公司高度重視,於是派當時身為香港區總經理的她去「拆彈」。不懂普通話的她翌日趕赴台灣,用不鹹不淡的普通話及紙筆與涉事者溝通,了解事件來龍去脈,最終她以人手調配方案令事件圓滿落幕,「行動比語言更有力,專注於結果,讓專業和表現來說話,是我克服挑戰的方式。」

徐玉珊的亮眼表現及能力進一步獲得老闆肯定,鼓勵她擔任大中華的管理職位,「當時我管理香港區大約二百多人,但大中華區則有過千人,我擔心沒能力應付而作出婉拒。」但徐玉珊的老闆再次作出邀請,更打算在完成心臟手術後,飛來香港繼續游說她。徐玉珊得悉老闆的誠意深受打動,最終決定接受挑戰,結果也不負老闆所望,帶領團隊先後在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建立及拓展業務。
二○一九年,徐玉珊掌管的大中華業務成功在港分拆上市,是其職業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但緊接就遇上新冠疫情猛烈衝擊,她直言那段時期是職涯中最大挑戰,「那時經濟環境很差,我不希望裁員,所以首要任務要維持業務穩定,要想出一些新的營運方向或服務,否則便會落後和被淘汰。」

為應對疫情對市場的變化,徐玉珊善用公司在人才配對上的強項,短時間內成立全新平台「NursePower」,開拓專為醫療行業提供人力資源配對服務。平台初期僅由護士和司機等組成團隊,為企業客戶提供上門檢測服務,徐玉珊亦親自上陣接聽熱線,「那時每天摸着石頭過河,很緊張,電話響不停。最記得一個做飲品的客人說,如果今天拿不到五十個檢測報告,他們的生產線要暫停,結果我們助他達標。」
疫情危機中突圍
徐玉珊憶述,政府抗疫工作伴隨不少人力資源需求,例如為抵港人士量度體溫、戴手帶等,於是該公司承包相關服務,「結果公司在疫情那幾年成功開拓業務新領域,業績更逆市上揚。」這次挑戰令她學會面對困難時,要保持冷靜和果斷,同時作為領導者,必須善於激勵團隊和凝聚力量,讓成員把自己的優勢最大化,才能幫助企業克服困難持續向前。
轉眼間,徐玉珊已在萬寶盛華服務近三十載。俗語有云「魚不過塘不肥」,她坦言多年來婉拒無數挖角機會,不為她所動的原因,是公司給她無比自由度、歸屬感和栽培。為了回饋公司,她積極培訓人才,營造開放的溝通文化,深信團結一心的團隊,能助公司邁步前行。

放手讓子女追夢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不少家長期盼下一代能投身專業,謀求安穩前途。徐玉珊的長子原是一名執業律師,三年前在事業剛起步之際毅然辭職,投身人工智能(AI)的領域,結果三年後的今天,他在英國成立的初創公司已獲投資者青睞。
「那時他剛進律師樓,社會還未流行AI,他已自學寫程式,利用電腦幫自己盡快完成工作,其後更為興趣,在工餘時間一直自學AI。」兒子知道她比較保守,決定「轉跑道」時也曾糾結如何開口。作為母親,她坦言起初對此決定有點擔心:「但我和丈夫也全力支持他追夢。」
徐玉珊說,父母不應為子女設框架,就正如當年她父母給予很大自由度,支持和鼓勵她探索並實現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如果他上班不開心,也不會做得好。」徐玉珊的女兒正在英國求學,今年將從醫學院畢業。儘管長期與子女分隔異地,仍無損一家感情,她樂見子女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並為之努力奮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