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2:00 2025-04-25
正在「愛奇藝」平台熱播中的陸劇《無憂渡》,主角捉妖師久宣夜(任嘉倫飾)和少女段半夏(宋祖兒飾)在一個人妖共處的世界中找尋身世,劇情類似聊齋志異,由不同妖怪的單元故事組成,結合主角追尋身世及譜出愛歌的情節推進劇情。其中一個故事是九命貓妖為了報恩而獻出自己最後一條命,觀眾為之動容。
這個故事,主角是團圓客棧老闆鳯天,本來主線是他以木頭雕出傀儡娃娃,其後木頭有了生命並成為妖的故事,劇情發展至最後才知道原來是貓妖報恩,而這段恩情,緣於鳯天戍守邊疆數十年,但朝廷漠視不理會,他在沒有食物下便設陷阱捕捉一些小動物充飢,誰知小黑貓落入陷阱,但貓貓實在幼小,鳯天便放了牠,還將自己僅有的一塊臘肉分了一半给牠,並為這隻小命取名「九命」。其後鳯天為妖所操控,九命便到外面引來捉妖師久宣夜來拯救他,過程中鳯天重傷身亡,九命將自己最後一條命獻出,救了恩人,自己消失於混沌中。
上述故事源於貓有九命的傳說,然而貓真有九命嗎?關於「貓有九命」這一說法的起源,存在多種文化和歷史淵源的解釋:
1. 古代神話與宗教象徵
在古埃及神話中,貓被視為神聖動物,與女神貝斯特(Bastet)相關聯。貝斯特是家庭、生育與守護之神,常以貓或獅首人身的形象出現。埃及人相信貓具有靈性與重生能力,可能間接影響了後世對貓「多條命」的想像。
北歐神話,女神弗蕾亞(Freyja)的戰車由兩隻貓拉動,貓被視為連結生死的神秘存在。此外,北歐民間故事中,貓常被描繪成與巫術、預言相關的生物,強化了其「超自然」形象。
2. 中世紀歐洲的民間信仰
中世紀歐洲盛行「貓是女巫化身」的迷信,人們認為女巫可透過貓的形態躲避災難(如火刑),甚至能「復活」多次。這種傳說可能加深了貓有「多條命」的觀念。
在西方文化中,「九」被視為神秘數字(如但丁《神曲》中的九層地獄、九重天堂),代表「極致」或「循環」。將貓的性命與「九」結合,隱喻其生存能力接近無限。
3. 文學與俗語的傳播
在莎士比亞名作《羅密歐與朱麗葉》(1597年)中,茂丘西奧曾說:「你身為貓,有九條命嗎?」(Good king of cats, nothing but one of your nine lives),顯示此說法在16世紀的英國已廣為流傳。
不同語言對「貓命數量」的說法不一,例如西班牙語和阿拉伯文化中常說「七條命」,而土耳其與德國民間則有「六命」版本。中文選擇「九」,可能結合了本土對「九」的偏好(如「九尾狐」)與西方傳入的意象。
4. 實際觀察與生物特性
貓擁有卓越的平衡感(如「翻正反射」能快速調整高空墜落姿勢)、柔軟骨骼、強大的恢復力,使牠們常能逃脫致命危險。古人對此現象的直觀理解,可能轉化為「多條命」的比喻。
貓在惡劣環境中(如饑荒、疾病)仍能存活的特性,被賦予「頑強重生」的象徵意義,進一步強化傳說。
雖然自古以來有「貓有九命」的傳說,但現實是任何生物都只有一條命,所以大家如想養貓,一定不可以為貓有九命便漠視安全,養貓者一定要安裝穩固窗網,不要放養貓貓,任由貓貓在外闖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