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美好就會更好 社會企業研究院總幹事廖珮而
更新時間:08:53 2024-04-21
發佈時間:08:53 2024-04-21

最近上映的電影《填詞L》,主題曲〈填詞魂〉其中一句歌詞「白費幾多志氣」,讓廖珮而想到了自己。唸文學與藝術出身的她,原以為自己會往這條路走,但基於現實,還是投身商界,在創出佳績時又轉向社福界,成立社會企業研究院(S E R A),為政府、商業、學術、民間建立跨行業的「人才庫」。

今年是社會企業研究院十周年,「恩生於害,害生於恩」,廖珮而感謝出現過的逆境與壞人,為她帶來警惕或學到教訓;也慶幸遇上不少好人,讓許多社企獲得幫助。

她的座右銘是「相信美好就會遇見更好」,既然仍有熱情,也習慣了捱苦,又怎算「白費幾多志氣」?

 

社會企業研究院曾與印尼、馬來西亞和英國等幾個國家的社企領袖舉辦研討會,討論不同地區的社企運營方式和政策上的差異。廖珮而希望大家互相學習,也讓香港社企走出去。
社會企業研究院曾與印尼、馬來西亞和英國等幾個國家的社企領袖舉辦研討會,討論不同地區的社企運營方式和政策上的差異。廖珮而希望大家互相學習,也讓香港社企走出去。

 

喜愛寫作的廖珮而,先在香港大學修讀比較文學和英國文學,再於城市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專攻互動媒體。她曾跟著名導演譚家明學習,對寫劇本和拍攝紀錄片的興趣逐漸萌芽,也想過要當編劇。畢業後,卻因為沒有人脈難入行,加上家人反對,於是加入數碼解決方案公司,在業務發展部工作。

「公司當時向擴增實境(A R)和虛擬實境(VR)領域發展,我在城大亦有學習裝置藝術,因此可將兩者相結合。」其實,當時有大學教授正要聘請研究助理,薪金還要高一些,令廖珮而甚是心動。「但家人告訴我,Steve Jobs都是從銷售起家的,所以我正式走進世界之前,必須知道甚麼是基本銷售。」

數碼世界變化太快

不久, 廖珮而成為公司最出色的營銷人員,但她也發現問題。「我覺得這份工作不夠長遠。公司屬於創意產業,行業變化太快。」她其中一個客戶是電訊商巨頭Motorola,後來於智能手機市場敗陣,市場太過變幻莫測,因此她決定轉戰通訊和市場營銷範疇,覺得工作中仍有寫作的機會,勉強可與創作沾邊。然而廖珮而很快便知道,在商業社會要升職加薪,需要的是商業思維,也要一個工商管理碩士資格,於是又走去唸書。

 

珮而於中文大學修讀工商管理碩士的時候,認識到ESG,於是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舉辦相關會議。
珮而於中文大學修讀工商管理碩士的時候,認識到ESG,於是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舉辦相關會議。

 

廖珮而在公司負責與NGO(非政府組織)合作,為同事組織活動,包括於不同的部門籌款,讓她對社企有更深認識,同時在中文大學唸書,認識到如今已成全球話題的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當時香港的ESG政策還在諮詢階段,還沒有具體標準。我想,既然全世界都在推動ESG,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定對上市公司有相應要求。」

雖是兼讀,但廖珮而十分認真,與同學組織關於ESG的會議,還自發成立社企研究學會,邀請許多人來分享經驗。二○一四年,成立社會企業研究院,這是NGO和商界之間的一個交域,廖珮而希望藉社會企業研究院,為社企提供相關培訓,或是通過平台來匹配不同領域的人才,助社企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家庭影響  關注社企

其實,也不盡然為社會好,廖珮而也有私心。她父親是教育博士,經營教育事業,母親則是中學教師,本來已是工作忙碌,沒太多時間與女兒相處。此外,廖珮而哥哥有嚴重疾病,需要長期照顧,父母都聚焦到長子身上。

「小時候,家人已經告訴我,我的角色是照顧者,將來要照顧哥哥。」年幼時甚少出門的廖珮而亦不擅社交,直至升讀中學後,哥哥入院長住,她才驚覺自己的人生與別人太不一樣,承受太多壓力與情緒而不自知。自小也是弱勢社群的一員,也難怪廖珮而對社福界項目情有獨鍾。

要支持社企,不能當做善事,而是要協助他們商業化。常見的情況是,社企開始時擁有一筆資金,但經營兩三年後,資金用盡,便陷入困境,被逼結束。「過去十年,我認為政府、商業、學術和民間之間的溝通比以前更密切。但社企的生存仍然面臨困難,資訊的流通性是一大問題。」廖珮而指,本地社企規模較小,不太懂得與投資者或商界人士溝通。

 

廖珮而在基督教家庭長大,習慣原諒他人,但朋友提醒她,盲目原諒別人,會變成縱容。
廖珮而在基督教家庭長大,習慣原諒他人,但朋友提醒她,盲目原諒別人,會變成縱容。

 

「社企人士通常專注自己手頭工作,所以不知道如何獲取資金,也不懂得撰寫計劃書。」至於如何幫助他們,廖珮而指,社會企業研究院便有「院士資格評選計劃」,表揚有貢獻人士之餘,獲選者亦要在企業內促進ESG,為社企界出一分力。

近期廖珮而印象深刻的項目,是二○二二年的《齊抗疫.共同行》抗疫支援行動,社會企業研究院與五個組織,包括香港復康力量及香港快遞貨運從業員總會等,一起籌集近十萬元善款,向逾八百個家庭提供抗疫物資。

 

「光.膽雙照全城慳電膽回收大行動」是社會企業研究院與環保署、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藍光之父」中村修二及其他組織合作,回收一萬多個慳電膽,減少三萬九千零九十二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種植三千九百棵樹。
「光.膽雙照全城慳電膽回收大行動」是社會企業研究院與環保署、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藍光之父」中村修二及其他組織合作,回收一萬多個慳電膽,減少三萬九千零九十二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種植三千九百棵樹。

 

「疫情期間,大家都要在家工作,要籌集、收集及打包物資,再運送到指定地點,要面對很多問題。」社會停擺,廖珮而與團隊卻要盡快把物資送到受惠家庭,箇中壓力不難想像。「幸好項目得以圓滿結束,成功感也是不言而喻。」

再辛苦,廖珮而也提醒自己,要「恩生於害, 害生於恩」, 亦即禍福相依,感謝出現過的逆境與壞人,因為可帶來警惕或學到教訓。「身邊人總是對你好,就不懂得感恩;生活在舒適環境中,很容易失去生存能力。」這十年間,廖珮而習慣捱苦,時間表填滿,工作量超標。她說,付出十分努力,只收回六分成果;反觀搞生意的,付出六分便可收回十分,效益相差太遠,但她慶幸總是遇上好人,讓許多社企獲得幫助。「我相信吸引力法則,我的座右銘便是『人生是一種信念,相信美好就會遇見更好』。」

帶領社企衝出香港

下一步,廖珮而希望社會企業研究院的影響力可擴展到其他國家。她指出,過往香港人的機會唾手可得,但內地人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人士,則慣於向外尋找機會,「我們都不喜歡辛苦,但對他們來說,搭飛機或坐高鐵兩、三個小時,只為見一位客戶,是常態。」在後疫情時代,要如何建立這種心態,走出舒適圈?廖珮而身體力行,突破局限,希望幫助香港社企走得更遠。

至於個人目標,廖珮而由去年開始重拾畫筆,堅持每星期也畫畫。她的願望是,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舉辦畫展。「開始時也很不習慣,畢竟生活中有太多忙碌事情。但我下定決心,要去追尋喜歡的事物。」

 

廖珮而指社企是需要全程投入的範疇,必須親自連繫不同持份者以配對及溝通。
廖珮而指社企是需要全程投入的範疇,必須親自連繫不同持份者以配對及溝通。

 

那些年沉浸於文學和藝術的歲月,偶爾讓廖珮而耿耿於懷,直至一次,同學告訴她,要更加肯定自己。「我在做的,也是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這也是我的一部分。所以我沒有錯過任何事,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展現自己。」廖珮而說,沒有熱情,很難在社企範疇捱下去。既是如此,又怎算白費了志氣?以生命影響生命,已是最好的創作。

建立自動化系統 簡化行政程序

問到廖珮而可有想過放棄,她表示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才能做足十年,只是工作佔據時間太多,既要找更多的人一起合作,也要向數碼方向發展,才可應付日益增加的工作量。

「我們需要解決很多問題,所以必須自己先學習新知識,然後教給他人。」廖珮而之前便曾經透過軟件發送電郵和WhatsApp,省卻逐個短訊傳送的繁瑣;她希望社會企業研究院將來能夠實現自動化,減少消耗時間,便可以有更多時間處理院士資格評選計劃及其他要身體力行的項目。

 

'我們需要解決很多問題,所以必須自己先學習新知識,然後教給他人。'
'我們需要解決很多問題,所以必須自己先學習新知識,然後教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