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2:00 2025-10-05

十年磨一劍,香港劍擊隊總教練鄭兆康花了十四年,先後成就張家朗和江旻憓的奧運金牌、蔡俊彥今年七月的世錦賽金牌,加上其餘洲際和國際大賽冠軍,令他一躍成為本地首位劍壇「大滿貫」教練。
這位劍隊大內總管,既是來自廣東的前國家隊劍手,又曾在美國執教鞭,靈活地將兩種截然不同的練劍風格共冶一爐,點化港將。他更大刀闊斧改革隊內制度,廣邀各國最優秀教練加入團隊,令世界劍壇看見香港,劍隊近年亦成為最受市民熱捧的代表隊之一。
縱使榮譽集一身,康教練卻時刻提醒劍隊不要自滿,「我們仍然不是強隊」。在剛過去的暑假休整過後,他要求隊員歸隊繼續全力以赴,最新目標是十一月主場出擊的全運會劍擊賽,劍指頒獎台最高點。

現年六十一歲的鄭兆康,年輕時是佩劍運動員,出身自內地知名的廣州二沙訓練基地,曾三度出戰全運會,於八七年廣州全運拿下雙金;他也曾入選國家隊,征戰八八年漢城奧運(現稱首爾)和九二年巴塞隆拿奧運。退役後康教練曾赴美國生活四年,至九八年轉戰香港,展開本地劍擊教練生涯。
康教練起初接手的是輪椅劍擊港隊,作為優勢項目,隊員往往能與國外對手匹敵。他帶隊出戰三屆殘奧,收穫十五塊金牌,「多年來的大大小小比賽,起碼拿走一千三百塊獎牌。」來到一○年底,香港劍擊總會鼓勵他應徵劍擊港隊總教練一職,渴求新挑戰的他成功獲聘,由一一年三月一日正式上任,至今已度過十四個寒暑。
當年相比輪椅劍隊的成績,劍擊港隊當時成績未見突出。康教練上任首兩個月從旁觀察,發現是選拔標準和訓練系統出了問題,「那時教練認為誰有能力,誰就可以代表香港,這產生很多爭拗,還帶來公平性的質疑。」


於是他廢寢忘餐,力求對症下藥,終於在同年五月底,起草新的港隊選拔制度,這套制度曾經歷「陣痛」,但隨着時間不斷改良,至今仍行之有效,「現時劍總網站上列明的制度,大部分仍充滿當年草稿的影子。」
這套選拔制度下,運動員若想為港爭光,先要努力賺取排名積分、出席率達標、保持良好紀律等,嚴格挑選出來的教練團隊,如法國花劍教練Greg和剛退休的羅馬尼亞重劍教練Tavi等則從旁循循善誘。
同一時間,康教練亦為隊中帶來中西交匯的執教哲學,「我從國家體育體制出身,強調服從和尊師重道等美德。後來赴美國執教鞭,則被當地崇尚訓練劍手思維和創造力的風格影響。將兩地優點共冶一爐,就是最適合香港用的東西。」
改革選拔制度
事實上經過多年默默耕耘,劍手的訓練質量和團隊氣氛漸入佳境,從青少年到成年組別、從洲際到世界大賽,好消息近年越來越多。要數劍隊在市民中一炮而紅的代表作,二○年的東京奧運則必然在列。當屆張家朗在男子花劍個人賽驚喜摘金,全城狂歡一刻至今歷歷在目,但其實女子重劍個人賽八強鎩羽而歸的江旻憓,其賽前的奪牌呼聲,比家朗更高。


康教練娓娓道來當年的背後故事,「江旻憓是開幕禮後一天作賽,是整個香港代表團的焦點。自問我們的賽前準備做得充足,為何她仍於八強下馬?思來想去,出問題可能是賽場的混合採訪區。江旻憓每仗過後都在那裏,極為友善地解答傳媒疑問,專注力就分散了。」於是來到男花個人賽當天,康教練鄭重地與各方約法三章,盼待每位港將打完最後一場後才做訪問。他又要求隊員放下手機,勿理會外界訊息,最終沒有思想包袱的張家朗,成功過關斬將,創下歷史。

臨場研判落敗因由
來到二四年巴黎奧運,賽程上仍然是江旻憓打頭陣,這次康教練感受到她的決心,「老實說,在賽前我已感到她會在奧運後退役。她的重劍技術放眼世界是爐火純青,只是體能上輸蝕一點,但這次有決心加持。江旻憓在決賽面對當時世界排名第六的東道主選手瑪露,一度落後一比七,我自己覺得已輸了大半。但她或是不想輸得難看,竟一分一分追到第三節。此時此刻她的出劍越發果斷且狠,最終以『決一劍』摘下女重金牌。」

而在今年七月,劍隊再次成為全城焦點,全因另一男子花劍港將蔡俊彥,五月起一口氣連奪上海大獎賽和亞錦賽金牌,再挾強勢轉戰世錦賽一舉封王,成為香港史上首位劍擊世界冠軍。對於此子的成功,康教練亦有場外故事分享,「在去年三月尾,當蔡俊彥落選巴黎奧運參賽資格後,他曾來辦公室找我傾談,言語間透露自己失去目標,有不想再練下去的念頭。」
喜見蔡俊彥不放棄
康教練續說:「那時我跟他說『你現在廿七歲是當打年紀,而且奮鬥到這麼高水平,就此放棄很是可惜,不如先放假休息一下』。幸而此子一星期後便想通了。他擅於蹲低、跳起等『怪招』盡出搶分,今年他在打法上再有進步,無論進攻節奏和速度均更具變化,讓對手更難適應。而且他在應對裁判判法的情緒處理上更趨成熟。蔡俊彥能夠連奪三塊含金量很高的金牌,絕對實至名歸。」
加上女子重劍主將佘嫸妡今年成功衛冕世界大學運動會,劍隊前後於世界盃、大獎賽、亞錦賽、亞青賽、世青賽和亞運踏上頒獎台的最高點,近十年摘下逾三百面獎牌,令世界劍壇看見香港,也令鄭兆康一躍成為本地首位劍壇「大滿貫」教練。
不過,康教練卻時刻提醒劍隊上下要永不自滿,「我們還不是強隊,個人賽奪獎只是一個『點』,團體賽上頒獎台才是一個『面』,代表在同一個項目起碼有三至七位高水平選手。個人賽我們是『大滿貫』,但我們近年在成年團體賽奪獎次數卻寥寥可數,這是其中一個未來要努力的目標。」
全運劍指主場摘金
作為劍擊港隊大內總管,劍手仍放暑假之際,康教練八月尾提前回體院打點,「劍隊在九月一日集結,首周先作恢復訓練,第二周慢慢提升運動量,接着有大約兩個月的訓練計劃,為十一月主場出擊的粵港澳全運劍擊賽做好準備。」
談到今年十一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啟德體藝館上演的全運劍擊賽,萬眾期待港將亮相,康教練躊躇滿志道:「這次擁主場之利,我們的『大滿貫』其實還欠一個全運冠軍,所以拿金牌是我的心願,也是劍隊的目標!」語畢,康教練仍帶點意猶未盡,再補一句:「也希望劍隊年輕一輩能成材,未來有更多江旻憓、張家朗、蔡俊彥、佘繕妡!」

民間劍會 最強拔苗基地
劍擊港隊在二○年東京奧運後帶來強勁「金牌效應」,不少家長紛紛萌生奧運夢,把子女送進民間劍會習劍。港隊總教練鄭兆康透露,民間劍會由十數年前僅十所,到現時已大幅增至現時約四十所。
「東京奧運後,我曾收過一些劍會的求救訊息,直言教練不夠用,盼我幫忙尋覓人才。」康教練說。那巴黎奧運後港隊再報捷,民間劍會的最新情況又如何?他表示:「現時劍會仍是求才若渴,我便繼續推薦一些合適的運動員踏上教學路。以香港的人口來說,四十所劍會的比例算多,可為港隊提供更多選拔苗子。」
此外,港府在東奧後銳意擴建體院,院內的新劍擊訓練場今年正式啟用,康教練感激政府不懈支持之餘,對於政府正覓地興建具比賽用途的大型劍擊館的計劃,他當然會盡力與相關人士持續交流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