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也怕糖?警惕「糖尿足」 │ 康健講健康

更新時間:12:00 2024-11-25
發佈時間:12:00 2024-11-25

每年十一月十四日被訂定為「世界糖尿病日」,藉此希望提高大眾對這種常見慢性疾病的關注和認識。糖尿病屬於一種慢性疾病,患者主要是因缺乏胰島素、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阻,或同時因為這兩種情況而導致血糖水平上升。血糖長期處於高水平,出現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機會亦隨之增加。

在香港,糖尿病是本港主要的慢性疾病。同時,糖尿病被世界衞生組織斷定為需要全球緊急行動的非傳染病。據統計,現時全港約有七十萬人患有糖尿病,意味着每十人便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其中逾五分之一的患者年齡在四十歲以下。
都市人生活步調相對緊湊,精神壓力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容易出現血糖水平異常。加上飲食偏高糖、高脂肪,日常運動量又少,以致體重增加,特別是腹部肥胖,會增加胰島素抗阻,進而導致血糖水平升高,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隨着年紀增長,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另外,遺傳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肥胖、心理壓力等誘因,均可誘發糖尿病及各種嚴重併發症。


一不小心恐截肢

糖尿病所引致的併發症可能發生在全身各部位,而其中足部病變,俗稱「糖尿足」,是較為人熟悉的糖尿病併發症之一。糖尿足是由於血管和神經受損導致的血液循環不良,症狀包括腳部麻木、灼熱感、皮膚乾燥等。如果患者忽視症狀, 使糖尿足未能及時得到妥善的治療,可能導致嚴重感染、潰爛,甚至需要截肢。骨科專科醫生楊揚提醒,糖尿足患者因足部喪失敏感性,因此容易在無意中傷及足部。楊醫生指,曾有糖尿足患者因入睡前雙腳感到冰冷,故將雙腳放在暖爐上取暖入睡。豈料,患者醒來後腳部竟被燙傷卻毫無感覺,尤幸患者得到及時醫治,加上治療期間嚴控血糖水平, 才免於被截肢。
楊醫生認為,糖尿足是可以預防的:「糖尿病患者應特別留意足部健康,避免摩擦、適時檢查足部變化,並定期到專業醫生或足病診療師處進行足部檢查,是防範截肢風險於未然的關鍵。在血糖水平較高時,應每三個月進行一次足部檢查,足部如果出現損傷,則每周或每兩周進行檢查。血糖水平穩定的糖尿病患者,亦應嚴防糖尿足,每年進行一次定期檢查。」
足病診療師專為足部及下肢病患提供專業治療,如嚴重的糖尿病足部潰瘍,足病診療師會為病人提供全面的下肢血管和神經檢查。撇除糖尿足,心血管病變、腎衰竭、糖尿眼等都是較為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不過卻鮮有人提及糖尿病其實也會影響骨質健康,增加脆性骨折風險。

糖尿病患者易缺鈣

楊醫生指出:「糖尿病患者會更容易缺鈣。首先,由於高血糖水平刺激腎臟排尿,糖尿病的典型症狀為多飲多尿,隨着尿液的排出,大量的鈣、磷礦物質流失, 繼而引發一系列的激素水平變化,促使溶骨作用增強,最終導致骨質脫鈣、骨質疏鬆。其次,骨骼的新陳代謝和骨膠原形成會受高血糖影響,使骨頭變得較脆弱;第三,口服糖尿藥噻唑烷二酮(TZD)可能會使骨質密度下降,而磺胺尿素劑和胰島素則有機會引致低血糖症, 增加跌倒並骨折的風險; 第四, 糖尿病患者如併發糖尿眼、糖尿足,活動能力可受影響,同樣增加患者跌倒而骨折的機會。」
鑒於糖尿病問題日趨普遍,加上人口老化、肥胖人口增加、高熱量的飲食習慣及缺乏體能活動的生活模式日趨流行,預期未來糖尿病患病率將進一步攀升。市民除了可採取健康的生活模式、戒煙限酒外,香港政府亦鼓勵市民參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計劃下,所有四十五歲或以上、未有已知的糖尿病或高血壓病歷的香港居民,均符合資格參加篩查。若參加者被診斷為血糖偏高或已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可獲政府資助,由其選定的家庭醫生長期跟進。血糖偏高人士可享有每年最多四次資助診症,而已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者則可享有每年最多六次資助診症及提供所需藥物。希望能達致早發現,早預防,及時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