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摸得到的痛楚 小兒小腸氣 微創消除
更新時間:12:00 2024-11-03
發佈時間:12:00 2024-11-03

俗稱「小腸氣」的「疝氣」在幼兒中甚為普遍,當看到小朋友被腹部或腹股溝隆起的腫塊弄得哭叫不停,為人父母自然心痛不已。如何及早發現小腸氣及如何治療?今期小兒科專科醫生會分享這個病症的成因與治療方法,助各位家長抓緊求診時機!

小腸氣會令小朋友腸道阻塞,甚或死亡,絕非危言聳聽,兩歲「蝦蝦」的故事,正好喚起家長對這種常見小兒外科疾病的關注。李太憶述在蝦蝦三歲時,有天幫他洗澡期間,觸摸到腹股溝位置微微隆起,數天後更越來越明顯,朋友告知她這是小腸氣,建議盡早見醫生並接受手術治療,惟她覺得蝦蝦年紀尚小不忍他捱刀,之後沒有再發現隆起物,也就不了了之,結果當然沒有這般簡單。
「記得有晚凌晨,蝦蝦身體不停扭動及哭泣,無論怎樣安撫也不能平服他的情緒。當刻,我知道可能是小腸氣引起的併發症,但沒想過會這麼嚴重。」李太說,當晚抱着兒子到急症室求診,醫生嘗試將凸出的小腸及脂肪推回腹腔內,卻發現這些組織被卡住,需要立即進行手術,否則會有組織壞死之虞。

管道不合 器官凸出

小腸氣,在小朋友及大人身上偶有發生,然而成因不盡相同,小朋友多數是先天因素所致。仁安醫院小兒外科專科醫生廖思維指出,嬰兒的腹股溝位置存在一條管道,連接腹腔及陰囊(男性)或會陰(女),一般會在出生前閉合,假如未完全閉合,便會出現「腹股溝疝氣」,腹腔內的器官如小腸、卵巢或腹膜等可經此缺口凸出來,一些導致腹腔內壓力升高的行為,例如咳嗽、哭泣、劇烈運動及「谷大便」等,均會加劇病情及引發症狀。
廖醫生說,兒童小腸氣的發病率以男孩子較高,男女比例大約四至五比一,當中早產嬰兒的發病風險尤高︰「三十八周前的早產兒較容易有此問題,病發率高達三成。此外,一邊腹股溝出現小腸氣,另一邊同樣發病的機會,亦以早產兒較高。」
至於另一種稱為「臍帶疝氣」的症狀同樣在嬰兒中很常見,它是在肚臍上凸起,不會引起痛楚,但會令肚臍變形。廖醫生稱,臍帶疝氣主要因為嬰兒出生時臍帶被剪掉後,附近的筋腱未趕得及完全生長,因而隆起。絕大多數臍帶疝氣個案毋須接受手術,大約九成患者可於數個月後自然癒合,只有少數約百分之五病例,或因附近組織卡住,去到兩、三歲時才要進行手術治療。
當然,小腸氣並不只在嬰幼兒身上發生,雖然發病年齡平均為兩至三歲,但廖醫生指這個病症可以在任何年齡出現,剛出生以至十多歲也有機會病發,惟在嬰兒呱呱落地那刻未必會有症狀,故此較難在早階段發現,直至去到某個年紀才會病發,繼而引發一連串病徵。

組織被卡 隨時壞死

李太記得蝦蝦曾經在大便及跑跳後大哭大叫,當躺下休息,情緒則回復正常,其後回想,才知道可能是小腸氣引發的徵狀。廖醫生解釋,凸出的小腸及脂肪組織有可能被卡住而引起腹痛腹脹,年紀幼小的患者無法表達,只能哭鬧、發脾氣及不肯進食,最怕的是延誤了治療,引發嚴重併發症。
「有些緊急個案或因小腸及脂肪等組織被卡住,夾在中間的血管被擠壓致血液無法回流,阻礙養分及氧氣輸送至身體其他器官,病徵於是變得越來越嚴重,甚至會令腸道梗塞而壞死,患者會肚脹及嘔吐綠色膽汁,如不及早進行緊急手術,甚至有死亡風險。」廖醫生說。
及早發現及治療是良策,廖醫生指出小朋友的體積較細,肚子空間有限加上器官接近,如有身體組織凸出,家長較容易察覺;就算肉眼看不到、手觸摸不到,小朋友無故哭鬧不停也是訊號,父母應提高警覺,及早識別。
許多患有腹股溝疝氣的小朋友,多數是腹腔內器官或組織跌入疝氣位置,感到痛楚哭叫而發現。四歲的天欣亦是因此而發現小腸氣,但在進行手術修補時卻發現另一嚴重病症。
天欣媽媽說,這次是不幸中之大幸,女兒因小腸氣而求醫,醫生在進行手術期間發現卵巢癌,隨即將卵巢及輸卵管、附近脂肪組織等切除,術後由腫瘤專科醫生跟進,安排輔助化療減低復發機會。

早診早治 微創治療

天欣的經歷,正好告訴我們早求診早治療的重要性。面對兒童小腸氣,廖醫生說診斷並不困難,一般以詢問病歷及臨床觸診為主,例如觀察小朋友哭鬧或咳嗽時相關位置會否腫起,或躺下時隆起部位會否自然消失等,已大致可以確診,有需要時會安排超聲波檢查輔助。
提到治療,廖醫生指手術是較理想的應對方案,並不建議以其他治療去控制小腸氣,也無法作出預防。然而,部分家長或像蝦蝦媽媽般,「覺得年紀小,做手術不是太好」,他認為,進行手術與否必須取得平衡,加上現時醫學技術成熟,微創手術及麻醉風險相對較低,相反如果延誤病情,就有可能引起併發症,父母應該權衡利弊。
那麼,早產的小朋友如在出生時已發現有小腸氣,又可否接受手術呢?廖醫生說,早產兒的心肺功能未必成熟,這或要待小朋友「肥多少少」才可進行手術,如本身「足磅」亦可安排治療,事前就需要與其父母充分商討。
針對兒童小腸氣的手術,開放式腹股溝疝氣切開術是治療的傳統方法,醫生會在腹股溝部位開出大約一至兩厘米切口,再將輸精管及睪丸血管等組織分離,繼而結紮修復。現時,大部分手術則會以微創形式進行,除非小朋友的身體狀況不適合,才會使用傳統手術模式。

疝氣鈎 香港出品

「微創手術的特點,正是傷口較細,創傷性較少,復發率也較低。一般而言,手術會在肚臍位置開一個大約三毫米的切口,另外再在兩邊開兩至三個小孔,置入的腹腔鏡可以放大腹腔內部情況,避免傷及正常組織。然後,只要利用疝氣鈎就能將管道缺口收緊並結紮,與此同時,亦可以觀察另一邊腹股溝有否疝氣問題,有需要時會一併處理。而整個手術過程大約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手術使用的線亦會自行溶解。」
不說不知,廖醫生提到的「疝氣鈎」原來是香港出品。多年前,本港醫學界有感傳統疝氣手術的不足,於是發展出微創手術及手術鈎,專門用來修補疝氣。這種技術有助醫生將小腸氣缺口位置與腹腔內其他組織分離,正因可以令傷口變得更細,有助加速患童的復元時間。
藉着微創手術將小腸氣消除,廖醫生不忘提醒家長術後需要好好照料小朋友的生活。他說,傷口使用的藥用性敷料屬防水性質,有助鞏固針線位置,小朋友可以即日洗澡,惟要留意不要直接碰撞到傷口,並要保持敷料乾爽,以減低發炎機會。更重要的是,術後兩至三星期內避免進行劇烈運動,這有助於傷口癒合,同時亦要避免小朋友情緒過於激動。

疝氣種類多 大人也須提防

小腸氣不止在兒童身上發生,成人也有機會患上。疝氣泛指身體器官由正常位置通過缺口凸出至外層,形成一團腫塊,包括最常見的腹股溝疝氣、股疝氣、臍疝氣、切口疝氣及上腹疝氣等,原因各異。同樣地,不理會或招致併發症及死亡風險。
以腹股溝疝氣為例,男性患病比例較高,當腹部壓力增加就會更容易病發,例如良性前列腺增生、便秘、長期咳及肥胖等;部分人則可能在舉重或提取重物時發病。與兒童疝氣一樣,成年患者可以透過微創手術將問題解決,惟礙於成人的筋腱相對較弱,需要在疝囊位置放上合成纖維網,藉此修復缺口及加強鞏固。
其實,只要腹部長期受壓,就有機會患上小腸氣,特別是孕婦,由於懷孕時腹腔壓力會增加,腹壁變薄便有可能造成缺口,身體器官就有機會溢出。另外,腹部因手術疤痕老化而薄弱、長期便秘,以及產後肚皮鬆弛,同樣有可能患上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