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講健康 │ 香港無「心理醫生」呢份工? │ 患有心病應該搵「佢」

更新時間:12:00 2024-08-15
發佈時間:12:00 2024-08-15

俗語有云:「心病還須心藥醫」。有心病,好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去睇「心理醫生」。但事實是,香港並無「心理醫生」,只有精神科專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

精神科專科醫生樂芷穎指,精神科專科醫生的職責,是為有需要人士診斷心理疾病,繼而通過藥物或心理治療,或兩者雙管齊下,為他們治療不同的精神病,如抑鬱症、狂躁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強逼症及思覺失調等。
隨着醫學進步,大部分疾病都可以使用藥物治療。但樂醫生說,一部分精神病患者是由於先天基因遺傳,而更大部分患者是受到後天環境因素影響。後天環境因素包括生活壓力、金錢困擾、成長創傷、家庭問題、婚姻失敗、酗酒濫藥等等。而這些後天環境因素引致的精神病,往往難以單靠藥物為患者進行治療,須與心理治療相輔相成。
「每一位患者都有不同的故事,都在承受不一樣的痛苦。精神科專科醫生在處理每一個個案的時候,都要用不同的方法。不變的是,我們要『攞個心出嚟』去聆聽患者講述事情始末和壓力來源,設身處地去體會患者的處境、思想和情緒,然後從理性角度去理解、分析及提出專業意見。」

不是「讀心神醫」 

樂醫生笑言,精神科專科醫生無讀心的超能力,有的只是張開耳朵幫助患者打開心扉。因為天生性格樂於傾聽使然,亦不忍部分精神病患者「無藥醫」,令樂醫生當年醫科畢業後,決心選擇成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樂醫生視病猶親,其中一個個案更令她念念不忘。她憶述,有一名媽媽帶着就讀小學的女兒來到診所,憂心忡忡指女兒不願上學,擔心她遭受校園欺凌。樂醫生與小病患經過長時間相處建立起互信的醫患關係,好不容易從小病患的口中得悉她父母有婚姻危機,導致小病患感到焦慮,繼而無法正常上學。最後,樂醫生不但為小病患進行治療,連帶她父母也一併治療,幫助他們一家發展正向的生活和溝通模式。

授人以漁 走出情緒幽谷

「精神科專科醫生不像其他科醫生,在患者有生命危險的時刻救急扶危。但是,精神科專科醫生能在患者感到徬徨無助的人生低谷,給予患者方向指引前路,幫助他們甚至是身邊人一齊成長、走出陰霾。」樂醫生坦言,自己作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最滿足莫過於聽到患者在治療中滿有成長,能終身受益。精神科專科醫生為患者進行心理治療,並非只針對單一事件,就好比只興建一間「溫室」供患者使用。而是在過程中幫助患者經歷挫折後成長,指導他們為自己編織「保護網」,在往後的漫漫人生路上能學懂適時紓解壓力,以積極態度渡過逆境,擊敗負面情緒。
話雖如此,精神科專科醫生絕非無所不能,他們也有出現無力感的時候,例如無法幫助患者解決社會問題和經濟困難。和其他職業一樣,精神科專科醫生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脫下白袍後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因此,樂醫生告訴自己,在盡了專業能力幫助患者後,就要學會將工作和生活劃清界線,不把工作壓力和接收到的負面情緒帶回家。樂醫生帶着靦腆笑容指:「精神科專科醫生的工作『食好多負能量』,要幫患者紓解情緒、提供建議、解決難題、判斷藥物使用等等。我係一個幾貼地的醫生,放工後我鍾意睇動漫減壓,睇動漫還可以幫助我與年輕患者溝通。」
人生總有高低起跌,每個人都應注意自己和身邊人的精神健康,有需要就應尋找專業人士幫助。精神病只是疾病的一種,一如傷風、感冒,不要諱疾忌醫。精神病患者只要治療得當,就能穩定病情,逐漸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