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0:27 2025-11-18
本港每年約440宗膀胱癌新症,晚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僅9%。過去40年,鉑類化療一直是標準一線治療,但一半患者無法存活超過18個月,且副作用顯著,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案。隨著醫學進步,結合抗體藥物複合體(ADC)與免疫療法(IO)的組合療法獲批成為新標準,透過將抗癌藥物引導至腫瘤細胞,同時啟動免疫系統,能夠大幅延長患者存活率,提高治療效果。
血尿 頻尿或是膀胱癌症狀
「膀胱癌早期症狀易被忽略,血尿、頻尿、排尿疼痛常被誤以為小問題。」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鄺維基指出,尿路上皮癌佔本地病例九成,多數源於膀胱內壁,少數出現在腎盂或輸尿管。晚期患者若出現骨痛、盆腔痛或下肢腫脹,很大機會已轉移,必須盡快求醫。鄺醫生提醒,吸煙是最大風險因素,吸煙者患病風險是非吸煙者三倍,超過一半患者有吸煙史。煙草致癌物隨尿液排出,長期刺激膀胱黏膜。他建議戒煙、多飲水、避免接觸工業化學品,並定期檢查。
傳統鉑類化療雖能控制癌細胞擴散,但副作用顯著,包括嘔吐、疲倦、腎損傷等,嚴重血液毒性高達30至50%,部分患者因腎功能差無法接受。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表示,不少患者治療後生活質素大降,復發率高,確有需要更有效、副作用更低的方案。
近半患者維持控制超過兩年
新組合療法透過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精準運送化療藥至腫瘤細胞,同時以免疫療法(IO)激活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兩者相輔相成。臨床試驗顯示,組合療法降低53%死亡風險,存活期中位數由化療的 16.1 個月上升至 31.5 個月,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為 12.5 個月,幾乎是化療的兩倍,整體反應率達67.7%,近半患者維持控制超過兩年。潘醫生指,組合療法的副作用較輕,已獲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及歐洲泌尿外科學會指南認證為晚期膀胱癌一線治療。
65歲的謝先生於去年初現間歇血尿,誤以為小事,七個月內確診第四期尿路上皮癌,需依靠拐杖行走、骨痛難眠。最終透過組合療法作一線治療,兩周內血尿骨痛大減,三個月後恢復工作。「最初我以為自己無得救,連身後事都安排好。但現時用藥已有一年多,仍可維持正常生活,並能不時出國公幹,我的朋友也不察覺我有接受癌症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