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檔案|配合AI新科技 新型CGM助糖友監測血糖

更新時間:09:00 2025-11-13
發佈時間:09:00 2025-11-13

AI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所佔的角色愈來愈多,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它可以利用演算法及大數據模型,可幫助監測血糖及預測血糖走勢,從而減低出現低血糖的風險。有醫生表示,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急性併發症,如未能及時處理,更可能要緊急送院或導致意外,情況不容輕視。


新型AI驅動CGM

糖尿及內分泌聯盟名譽秘書、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黃卓力醫生指,定期自我監測血糖對管理糖尿病來說非常重要,除了可讓醫生更了解患者的病況外,亦可以令患者盡早察覺血糖水平出現波動,及時預防低及高血糖並降低併發症風險。傳統上,患者大多會透過「篤手指」去檢測血糖,惟此做法有機會為患者帶來不便,而且未能提供預測功能。而近年推出的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簡稱CGM)是一部植入在皮膚下的感應器,患者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持續監測血糖指數,無需再經常「篤手指」。

黃醫生表示,隨着AI科技融入醫學科技,醫學界推出了新型AI驅動CGM,為患者提供多一個協助他們監測血糖的選擇。他補充,此新型CGM能在30分鐘前預測低血糖及向患者發出提示、提供未來兩小時的指數預測以及夜間七小時低血糖預測,讓患者可及早做好準備及安心入睡。


低血糖可影響健康

對於避免出現低血糖的重要性,糖尿及內分泌聯盟理事、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唐俊業醫生表示,過往有本地研究發現超過八成受訪糖尿病患者都曾出現低血糖症狀,而且更會影響日常生活。他指,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為不正確或過量使用降糖藥物,或是運動量、飲食及藥物之間不協調而引致低血糖,他們會感到頭暈、冒汗、手震及心跳加速等;如果是嚴重低血糖者,日後患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更會增加1.5至6倍。

要預防低血糖發作,除了要定時監測血糖外,患者亦應遵照醫囑用藥,定時定量進食及不要空腹飲酒等。當輕微低血糖發作時,唐醫生提醒患者可嘗試使用「15-15法則」以紓緩症狀,即先攝取15克含糖食物(如半杯果汁或1湯匙砂糖/蜂蜜),然後等待15分鐘,再測量血糖是否已回復到正常範圍,若血糖水平仍然偏低便可重覆以上步驟,但若開始出現神智不清及抽搐等就必須立即求醫。

為讓更多糖尿病患者試用CGM,糖尿及內分泌聯盟推出「新型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免費試用計劃」,年滿18歲並在過去三個月內未曾使用CGM,以及是新確診、高風險的低血糖或血糖控制不佳的一型或二型糖尿病患者,都可申請免費試用新型AI驅動智慧預測CGM及手機應用程式,為期兩星期,名額為120名。

(左)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唐俊業醫生;糖尿病患者Koey及陳小姐;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黃卓力醫生
(左)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唐俊業醫生;糖尿病患者Koey及陳小姐;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黃卓力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