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3:30 2025-03-31

隨着生活條件的改善,現代人的健康意識提高,追求的不只是活得長久,也要求活得健康。除了調整飲食之餘,運動同樣相當重要。適度的運動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有助控制體重、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
別以為體力不好,就不用運動。事實絕非如此!若是有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達到強身健體作用,亦可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心臟科專科陳杰醫生表示,自己在診症時常接觸不乏中年人及長者,發覺他們很多都受慢性疾病或長期痛症折騰,當中大多沒有運動習慣。
陳杰醫生認為,打工仔工時長是香港職場普遍存在的問題,繁重工作量加上工作壓力大,的確使人疲憊,失去做運動的動力。規律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改善心血管健康,減低死亡率,還能刺激釋放體內的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及血清素,有助改善情緒及睡眠質素,紓緩都市人的心理壓力。因此即使是生活繁忙沒有時間做運動,亦應盡量在日常生活中點滴累積體能活動量(如多步行、走樓梯等),並且持之以恆,改善生理與精神健康。
其實職業運動員猝死風險較一般人口低。運動員心源性猝死發病率為四萬分之一至八萬分之一不等,遠低於一般人口的猝死機率(約千分之一至三千分之一不等)。猝死的運動員多患有隱性先天性心律失常或先天性心臟疾病。陳杰醫生指,一般而言,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士,死亡風險遠比完全不做運動的人低。數據顯示,每天坐着超過八小時並缺乏運動的人士,死亡率較每天坐少於四小時並有規律運動的人士高五成。
運動太多會猝死?
現時,暫無醫學研究證明健康人士長期運動會增加猝死風險。三十五歲以下的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多是與先天結構性心臟病、遺傳性心肌病、遺傳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有關。而三十五歲以上的患者,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原因則是冠心病。
針對較高強度的運動,據香港心臟專科學院與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發表的《長跑運動前參賽者評估(二○二四)聯合立場聲明》,要求參賽者參加競技長跑,如馬拉松,須具有適當的訓練和高度的心血管健康。具潛在風險,即心血管疾病史或不明原因死亡的家族病史,運動期間有胸痛、胸悶或不適,頭暈,失去意識,過度氣喘,心悸或疲勞等症狀,及冠狀動脈疾病相關高風險因素的人士,應考慮在參加運動前諮詢醫生意見,評估個人的體能情況,檢測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可有助於預防運動相關的心臟不良事件。在運動過程中,如出現胸痛、 心悸、頭暈或過度氣喘等症狀,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醫療協助。
設定合適運動強度
陳杰醫生建議,剛開始運動者應循序漸進,由低強度運動開始,逐漸增加運動的時間及強度,並按照個人體能和運動時的心跳率調整運動強度。他建議可在做運動時佩戴能測量心率的智能手錶,監測心率以調整運動強度。首先,可計算個人最大心跳率,以二百二十減去年齡,就可得出最大心跳率。然後,計算目標心跳率範圍。中等強度運動的目標心跳率應在最大心跳率的百分之六十四至七十六之間。高強度運動目標心跳率應在最大心率的百分之七十七至九十三之間。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成人每周進行至少一百五十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至少七十五分鐘高強度運動,以改善心血管健康。
只要按照自己的最大心跳率和體能,調整運動的強度,一方面可避免運動過度或損傷,另一方面亦可達致最佳的健康效果。拿捏作適量運動的中庸之道,遵循少坐多運動的原則,便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