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退化症 及時檢測延緩退化 守護「腦」朋友│康健講健康

腦退化症 及時檢測延緩退化 守護「腦」朋友│康健講健康

更新時間:12:00 2025-03-17
發佈時間:12:00 2025-03-17

忘記煮食後熄火、忘記出門帶鎖匙、忘記講過的說話,這些常見於長者的「大頭蝦」行為,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年紀大機器壞」的自然定律,但其實可能是腦退化症早期的警號。

甚麼是腦退化症?

據一項香港長者精神健康調查顯示,香港每十名七十歲或以上長者,就有一人患有腦退化症,而八十五歲以上患病比率更高達三分一,情況不容忽視。腦退化症,又稱老人癡呆症、認知障礙症或失智症,是一種因腦部功能喪失而出現的疾病,並非正常老化。患者的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引致腦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從而影響記憶、思維、語言、判斷能力、行為及性格。患者的記憶力及其他認知功能,例如學習、理解、語言運用、方向感及判斷力等,都會逐漸失去。有些患者亦會同時出現抑鬱、幻覺或人格改變等病徵。

腦退化症的種類?

腦退化症是一個統稱,包括約十多種腦部退化病症。腦退化症的種類,大致分為阿茲海默氏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路易體認知障礙症及繼發性認知障礙症。

腦退化症的成因是甚麼?

腦退化症有多種成因,亦可以發生在任何人士身上。年紀越大、有腦退化症家族史、頭部曾受創傷,或者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血管退化、糖尿病、中風及慢性腦血管栓塞等的人士都有較大機會出現腦退化症。此外,甲狀腺機能低、腦積水、缺乏維他命B12等,均可能引致腦部提早退化的疾病。

如何發現長者患上腦退化症?

腦退化症須由專科醫生診斷及治療,腦退化症症狀不明顯,長者未必會意識到自己患病。就算長者意識到自己患病,也未必願意承認,直到病情漸趨嚴重,出現行為怪異,失去自理能力,家人才驚覺家中長者出現健康問題。
不少腦退化症患者家屬表示,看着長者日漸消瘦感到不知所措,四出向各科專科醫生求醫,仍找不到原因,最後才發現是腦退化症導致長者喪失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無法自主進食,導致營養逐漸缺乏。腦退化症到了中後期,患者更可能出現一些混亂思想、錯誤的感知或想法。儘管幻覺和妄想是想像出來的,但會引起患者焦慮和恐慌,經常疑心有人想傷害他,令照顧者無所適從。
同住家人可多留意長者有否異常,一旦發現異常可勸喻長者前往診治。及早為腦退化症患者診斷、評估、治療,並進行合適的行為及認知訓練,能有效延緩腦退化的進程,藥物可幫助患者減慢認知退化的速度,越早用藥,效果亦會越好。

腦退化症能醫治嗎?

現時,醫學界有多種廣泛使用的認知評估工具,香港中文大學亦編制了「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以簡易的測試準確及全面地篩選出有腦退化症人士。腦退化症暫未有根治方法,醫生可為初期至後期腦退化症患者處方乙醯膽鹼酯抑制劑或膽鹼分解抑制劑,延緩患者的病徵惡化。
如若病患服用乙醯膽鹼酯抑制劑或膽鹼分解抑制劑一段時間後,效用不大或病徵惡化,醫生會為中期至後期腦退化症患者處方谷氨酸鹽受體拮抗劑,以改善腦退化症患者的認知能力。
另外,醫生會按患者的情緒行為問題的嚴重性,處方抑鬱藥、抗思覺失調藥、鎮靜劑、安眠藥等精神科藥物及安排非藥物方式治療,緩解患者情緒,減少因思緒紊亂引起的行為問題。
此外,針對個別腦退化症的種類,如常壓性水腦症,可由腦神經外科醫生進行腦室腹腔引流手術,將頭部的腦脊髓液引流進入腹腔,由人體自然吸收,以避免腦脊髓液的循環障礙進一步造成中樞神經損傷,有助改善患者步行及失禁問題。針對因中風或慢性腦血管栓塞引起腦退化症的人士,醫生會處方抗血小板凝集劑及抗凝固劑等,如阿士匹靈、薄血丸等,減少患者再次中風的機會。總括而言,藥物治標不治本,屬於輔助性質。而坊間聲稱可以補腦的食物補充劑,暫時無確切的科學證明有效。

人的腦細胞在成年後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而腦退化症患者的腦細胞死亡速度較正常快,令腦功能嚴重衰退,從而影響記憶、思考、行為及自理能力。
人的腦細胞在成年後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而腦退化症患者的腦細胞死亡速度較正常快,令腦功能嚴重衰退,從而影響記憶、思考、行為及自理能力。
心血管疾病、抑鬱症、中風、肥胖均是腦退化症的高危因素,與腦退化症出現機率有關,所以保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心血管疾病、抑鬱症、中風、肥胖均是腦退化症的高危因素,與腦退化症出現機率有關,所以保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腦退化症患者的注意力、執行力、記憶力、語言和社交能力等方面會出現明顯退化,甚至出現妄想或幻覺,影響日常生活、行為和情緒。
腦退化症患者的注意力、執行力、記憶力、語言和社交能力等方面會出現明顯退化,甚至出現妄想或幻覺,影響日常生活、行為和情緒。
及早為腦退化症患者進行診斷及治療,能有效延緩腦退化。
及早為腦退化症患者進行診斷及治療,能有效延緩腦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