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食時代 | 黃心穎

有一天,我和姨甥仔女相處時,發現他們總是盯着手機不停地「掃」。我原以為他們在打機,走近一看,原來是在看一條又一條不到10秒的短片。我用心看了幾條,得出的結論:這些短片就像眼睛不停在收集電子垃圾,毫無養份,看完也不知自己看了甚麼。

研究指出,我們的注意力長度下降到平均8.25秒,比金魚的9秒還短。

不僅小孩如此,我發現自己在閱讀時,偶爾也會讓眼睛隨意滑過文字,只大概了解發生了甚麼。這和我小時候閱讀《哈利波特》時的專注力截然不同,那時我會細嚼每一個字,連序言都不放過。而1997年的《鐵達尼號》電影長達195分鐘,我看過不下8次,但現在再看,我應該要分兩天了。

科技的發達讓我們的生活省了不少時間,但同時也讓我們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對任何比較慢的事情越來越沒有耐性。想想以前寄信,四、五天才能收到,而現在發一條信息,只要看到「發送中」,但因信號差還未發出,就已經心煩意亂。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當人們失去耐性,專注力也會下降。

研究指出,成年人平均的專注力時間(專心而持續地進行活動)大概為15分鐘,而我們的注意力長度(持續集中於特定刺激)已經下降到平均8.25秒,比金魚的9秒還短,難怪媒體上滿是短片,爭奪我們的注意力。

我在寫歌時也碰到類似的問題。創作時我只注重旋律和歌的結構,然後在電腦編曲時,選擇節奏後便能看到歌曲的長度。幾次創作超過5分鐘的歌曲時,我必須做決定:堅持原有的創作,還是犧牲某些段落,以迎合市場的口味。

自2000年至今,流行音樂的長度明顯下降,Billboard Hot 100的平均歌曲長度從4分10秒降至3分30秒,這不僅是因為專注力因素,還因串流平台的分潤機制變化有關。很多時候,歌曲要播足30秒,創作者才可獲得收益,因此許多製作人選擇將副歌放在較前面,犧牲了以往常見的鋪陳結構。

此外,音樂的節奏也越來越快,以便更迅速地被觀眾接收。這種趨勢不僅影響了歌曲或影片的創作,還反映在我們的生活方式中。越來越多人面對選擇時,總是想立即看到結果,耐性和深度的投入似乎在逐漸消失。

在這個「快食」時代,願意花時間製作且具有起承轉合的作品更顯珍貴。如果10秒鐘的短片是一個潮流,那我希望可以讓人細味的作品能再次興起。

或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是否都需要追求效率,能否取得平衡,好讓我們的注意力不被短暫的刺激所佔據,從而能夠再次沉浸於一部長作品中,好好享受每一個字、每一句對白、每一個停頓位。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