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揸F1 | 黃心穎

五年前入坑追看F1賽事,到今年年初看了紀錄片 《F1 Academy:全女子賽車學院》,才第一次想起:為何F1沒有女賽車手?

F1 Academy,又稱F1學院,創立於2022年底,旨在為年輕女性賽車選手提供舞台,幫助她們提高賽車技能。但不要被名字誤導,它只是得到F1的支持與合作,實際上屬於四級方程式賽車的級別(F4),與F1還有一定的距離。

F1歷來都是由男性主導,在75年的歷史中,僅有5位女性車手參加過F1正賽。在現今社會仍存在對女性駕駛者的歧視情況下,試想像在50年代會是怎樣。

歷史上第一位F1女車手Maria Teresa de Filippis,曾被拒絕參加法國站賽事,賽事總監對她說:「女人唯一應戴的頭盔是在髮型屋。」近年來,最接近這目標的是F1學院董事總經理Susie Wolff,曾擔任威廉斯車隊的開發與測試車手,並在2014年參加了英國站的練習賽,而上次有女性參賽已是20年前。

紀錄片中的女車手個個英姿颯颯,將「成為一級方程式賽車手」視為目標,但現實與夢想之間究竟有多遠?

F1賽車看似只需要快速駕駛、反應靈敏和膽量,但實際上對體力的要求,並不少於其他運動。F1賽車手需要長時間保持高度專注,還需具備極強的心肺功能、核心肌群與頸部肌耐力,以承受賽車最高可達5至6倍的G力和對抗離心力。在急彎加速或減速時,身體可靠座椅和安全帶固定,但頭部需承受高達40公斤的壓力,只能靠頸部肌肉支撐。所以,許多車手的頸圍與頭部一樣闊,也比正常人大3吋。

F1對車手心臟負荷的要求,是所有體育項目中最高的。在一場90分鐘的比賽中,由於賽道與車廂內的高溫,車手每場比賽大約會脫水3.5至4公斤,平常人在這情況下,早已出現休克症狀。因此,男女生理差異確實存在,但並不意味女性無法勝任。

資源和競爭也是問題。要成為車手,需要從5、6歲開始訓練。入門的卡丁車每年成本約為11,000美元,到15歲時開始F4,每年約需20萬美元,再到F3的70萬美元,F2單季費用超過100萬美元,確實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

雖然有青訓車隊計劃或資助者投資,但透過展現天賦獲得資金贊助的競爭非常激烈,尤其對於女車手而言。缺乏資源的障礙,女車手難以繼續晉級。

近來,女性在賽車運動中的技術角色逐漸增加,包括工程師、戰略師和機械師,紅牛車隊的首席戰略工程師Hannah Schmitz,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

這些發展和F1學院的崛起,有助打破賽車是男性運動的傳統觀念。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再次看到一位出色的女車手,在F1的20位車手中佔有一席之地。

F1歷來都是由男性主導,在75年的歷史中,僅有5位女性車手參加過F1正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