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聽過「5秒法則」嗎?童年時常聽到的版本:食物掉到地上,只需在5秒內撿起來吃就沒事,因為細菌尚未沾染。但其實早已有實驗證明,食物一接觸地面,就會立即被細菌污染。因此,「5秒法則」能夠流傳至今,實在令人不解。不過,這次我想討論的,是我最近首次接觸的新「5秒法則」。
新的「5秒法則」可能是對做事優柔寡斷的人的恩物,尤其是對《5秒法則》的作者Mel Robbins。她在41歲時經歷了人生谷底:失業、負債80萬美元、婚姻危機、酗酒和抑鬱,甚至連起床送孩子上學都成了一種障礙。在這低潮期,她偶然看到火箭倒數升空的片段,瞬間感受到一股強烈的行動力,便萌生了應用相同概念在自己身上:「我明天起床時,要像火箭般,從自己的床發射出去,倒數後便不能放棄。」
鎖定目標,倒數5、4、3、2、1,在大腦想阻止你之前立刻動起來,這就是新的「5秒法則」。Mel從此不再賴床,更在生活的不同層面上運用這法則,重新掌握生活,還開創了寫作和人生教練的不同人生。
但讀到這裏,我開始質疑:「如此簡單的法則,怎能成為全球暢銷書呢?還有甚麼值得說?」原來,當Mel成功運用這法則後,她於TED演講中分享了這秘方,隨後便收到來自世界各地觀眾的實證分享。於是,Mel決定要探究其背後的科學原理。
書中提及大腦內有一個區域稱為「蜥蜴腦」,它操控着「生物本能」的決策。這一部分會驅使我們遠離所有危險和不舒適、不確定的感受,即使在當下並沒有實際的危險。而「5秒法則」中的倒數動作,讓我們專注於目標,並忽略蜥蜴腦帶來的恐懼,直接行動。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想改變卻猶豫不決,不論是減肥、參加會議時勇敢發言,還是早起等。猶豫幾秒,各種恐懼和藉口便會浮現妨礙行動。
我最近在演唱會上遇到一位舊同事,雖然不熟,但曾一起出國拍攝旅遊節目。我猶豫了很久是否要上前打招呼,但因現場很多圈內人,當下我只想盡快坐下,不想社交。期間,大腦給了我很好的藉口,讓我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他可能不想跟我寒暄呢、這麼久沒見面,或許已經不認得我了⋯⋯」然而,不到一個月後,我收到他自殺的消息。
如果當時鼓起勇氣,停止過多的思考顧慮,或許今天我就不會有這遺憾。這是第一個我想到該多運用「5秒法則」的地方,避免與家人朋友留下類似的遺憾。
書中還穿插了許多觀眾的問題,其中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為甚麼一定要倒數?不能從1開始數嗎?」Mel解釋道:「遞增法是無效的,如果你從1開始數,就算數到100也難以行動,因為大腦會給你各種理由來阻止你。」
Mel建議可以從每天起床開始運用「5秒法則」,持續深化練習。但我確實太喜歡賴床的日子,所以帶着剛讀完這本書的衝勁,我倒數了5秒,並填寫了報名表格,參加一個一直想嘗試,卻猶豫了半年的課程。改變不需要巨大的行動,而是在日常的小事中累積。改變,其實可以這麼簡單!5、4、3、2、1,行動吧!
鎖定目標,倒數,在大腦想阻止你之前立刻動起來,這就是新的「5秒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