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mom | 黃心潁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幅圖表,講述隨着年齡增長,人們與父親相處的時間變化。當我看到15歲之後的斷崖式下降,心中不禁感到一陣酸澀,因為這正好描繪了我和爸爸的關係,甚至我的相處時間更少。

此時,悲從中來,這幅圖表彷彿自帶配樂,筷子兄弟的〈父親〉隨即響起,腦海裏閃過詩句「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為了避免這悲傷的情緒加劇,我急忙按下關鍵,將注意力轉向和媽媽共度的時光。

我相信每個小孩與父母都有着不同的緣份。在我們四姊妹中,每位對媽媽的感情、相處方式和回憶都是獨特的。雖然大姊與媽媽認識最久,但作為最小的女兒,我也很幸運,因為我往往能與媽媽獨處。

我們四姊妹,年齡相差只有7年,都是媽媽在沒有家傭的幫助下撫養大的。有幾年,她還要照顧中風後下身癱瘓的奶奶。我和朋友的孩子玩耍都覺得疲憊,更何況要養活四個孩子,實在難以想象她是如何做到的。

回想起移民時,由於爸爸要留在香港賺錢,媽媽不得不獨自帶着我們4個移居溫哥華。雖然這看似不難,但她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年輕時便出外工作,讓家中的男丁有資源完成大學,所以她讀書不多。在加拿大,她要學習開車接送我們上學,做完一整天的家務後,還要上晚課學英語,這些挑戰她都一一克服了,長大後我才真正明白她的不容易。

我亦非常黏我媽,從6至11歲都是跟媽媽一起睡的。她出門打麻將,我會跟着,一邊看香港電視劇,一邊等她打完16圈;我們還在同一間舞蹈學院學跳舞,甚至同台演出。

看完那幅圖表後,我問自己,與媽媽共度的最美好時刻是甚麼?我很快就有了答案。那不是甚麼特別的事情,而是小學時每週五的放學時間。因姐姐們在中學,我會早她們3小時放學。媽媽會帶我去商場吃我們最愛的poutine(炸薯條加肉汁和芝士塊),然後一起逛街買衣服和玩具,這是我們獨特的專屬時光。

雖然媽媽讀書不多,但她卻極具智慧,在我情緒低落時,她總能用幾句簡單的話帶我走出黑暗。她簡單的思維和對生活的從容態度,使她容易感到滿足快樂,而她這種快樂也常常感染別人。幾個月前,與她回鄉探親,重回她多年前住的地方,看到她雀躍地向我的表姨甥分享小時候的生活點滴,心中感動不已。60年後,她依然充滿童真的氣息,記憶鮮明而健康,還開始跟朋友出國旅遊。

小時候,和爸媽的日子似乎都很理所當然,總以為他們會永遠在身邊。自我們出生那天,父母的重心很自然地轉向我們,將自己的生活和夢想放在較後的位置。無論是那幅圖表,或是母親節和父親節的來臨,都是在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並要愛得及時。

東方人大多比較內斂,亦不善於表達愛。藉着這篇文章,我要大聲告訴我媽:「媽咪,I love you!辛苦你喇!(大大力攬你一下)」希望所有父母在忙於照顧子女的同時,都能好好享受生活!

我們四姊妹中,每位對媽媽的感情、相處方式和回憶都是獨特的。我很幸運,因為往往能與媽媽獨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