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來,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在六個重要領域的終極成就獎,分別是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經濟學、文學及和平。任何獎項的頒發無可避免涉及主觀成分,前幾個獎項向來較少爭議,因為科學領域的評審基於客觀事實。文學獎的評審則大有主觀空間,但沒有一個比對的基礎,所以誰得獎也無傷大雅。但若得獎者本人有較強的政治立場,亦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那麼爭論也是少不免的。

剛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馬查多是委內瑞拉反對派領導人。
可以想像,諾貝爾獎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誰,甚至和平獎本身,就是一項政治的宣言。這個獎的原意是要嘉獎那些在「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友誼、取諦或削減軍隊、推廣和平組織方面做得最多或最好」的人或機構。一個國家是昇平還是動盪,國與國之間是戰是和,是分是合,歷來都是大政治的課題。因此大部分和平獎得主都是政治人物,而諾貝爾獎的選擇,就是對得獎者的政治立場一種很清晰的肯定或加持。
一個真正有公信力、客觀和不偏不倚的和平獎,本該由一個沒有政治立場的機構頒發。負責評審和平獎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並不是這樣一個機構。這委員會的五名成員,全由挪威的國會任命,國會正是一個國家的政治角力場和權力中心,評審員的任命能不受挪威政府的主流政治理念影響嗎?從歷屆的得獎者名單可見,諾獎所高舉的是那些爭取民主人權自由、敢於對抗專制政權的人。
這些準則抽空地看十分正確,而以前不少得獎者也確實值得讚頌,如抵抗南非種族隔離主義的曼德拉。但哪個政權被界定為極權獨裁、誰是民主鬥士而不是暴亂分子,則完全跟隨西方主流國家那套政治敍事。不幸地,中國正是在這套敍事中的極權國家,所以頒獎給達賴刺麻和劉曉波這類異見分子,便能達到打壓中國的政治目的。而另一邊廂,美國多個總統和高層官員曾獲和平獎,包括在二○○九年上任才幾個月,還未有任何和平功績的奧巴馬。他及之前的基辛格,獲獎後向多個國家先後開戰,卻沒有人提議褫奪他們的和平獎。
今年的和平獎得主又是另一個典型異見分子。我沒資格評論委內瑞拉的情況,只知道現時的政府是個敢與美國為敵的政府,這個石油資源很豐富的國家,近年被美國的裁制弄得經濟一塌糊塗,民不聊生,美國不但可以向他們懷疑是毒犯的人隨便射殺,更一度傳出會對該國發動攻擊。而剛獲和平獎的馬查多(Maria Corina Machado)則極力推崇美國對她的國家所做的一切,還說她能獲獎全憑特朗普。本身失意於和平獎的特朗普,不知有何感想,但諾貝爾獎再一次透過支持一個國家的主要反對黨,為她冠上光環,等如直接插手於一個正在演進的政治局面,只會有損它自己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