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執政黨選出新總裁,篤定成為下任首相,但爭取女性平權的人可別興奮得太早。高市早苗其實是個捍衛日本傳統價值的人,其政治及社會思想都十分保守,看不出她有任何意圖或能力撼動日本社會長久以來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信仰,所以她的當選或許不應視為一個新潮流的開始,而是政治上的一個偶然而已。

高市早苗當選日本執政黨自民黨新任黨魁,有望成為該國首位女首相。
日本的男女性別定型十分頑固,女性的天職是相夫教子,所以職業婦女婚後必須退出職場、轉做兼職,或選擇一些較低層次的工作,因為持家和帶孩子的工作太重要了,不容許兼職,而職場上較高層的職位,僱主一樣認為工作的要求高,也需要員工全時間投入。早年在日本走紅的藝人陳美齡就是因為婚後堅持工作,而惹起社會上很大的爭議,最近有機會跟她談起這個問題,她說日本社會雖較以前開明,但基本上仍是老樣子。
我覺得「兩性分工」是個很有趣的社會學和人類學問題。有說是,人類在遠古時代曾經是母系社會,族長都是女性,因為生育和哺育是整個種族得以繁衍的功能,男性雖有他的角色,但性質較為「抽離」,他甚至不能如女性一樣確知孩子是自己的。但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繼而是內部權鬥和外部戰爭,這些都是男性所擅長的,權力便轉移到男性那邊。所以自從可信史的開始,便是一部由男性主導的歷史,不止是中國,而是世界皆然。可以這麼說,男性在物質文明方面的能力,是經過幾千年歷史「驗證」出來的。同時,女性天生在照顧和教育孩子方面較男性優勝,也是不爭的事實。這裏面的邏輯是:人類到目前為止的成功,是男女性各擅勝場,各自專注發揮其優點的成果。而世界各國的文化(包括日本在內的儒家文化),及與其有關的社會傳統價值,也是基於這個邏輯而形成的。
但在戰後時期,隨着兩性在教育和就業機會方面的均化,女性已證明在多個傳統由男性主導的領域,能力並不遜色,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包括同是儒家思想的中國及南韓,早已揚棄女性只應專注家庭的觀念,但日本卻依然「擇善固執」。理論上,日本自願把一半有能力的人口拒諸高層崗位之外,是極其浪費的事,但日本人不這樣以為。他們相信,女性的才智用於持家育兒,效益比男性高,社會上各安本分便是最好。西方國家男女十分平等了吧,但今天主宰科學技術領域的仍絕大部分是男性,而且女性不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下一代的個人發展也受到影響,社會所付出的代價,遠高於科技所帶來的效益。究竟這說法成不成立,還希望社會學家們研究一下。
日本人實在應來香港觀摩一下我們的金融業︱現在香港各大銀行,行政總裁幾乎清一色由女性出任。或許香港男性也應該開始爭取平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