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立法會會期即將結束,周五起進入第八屆立法會選舉提名期。
第七屆立法會在本周三至四召開最後一次大會後,會期即告結束,周五起進入第八屆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在過去大半個月,先後有十多名現任議員宣布放棄角逐連任,包括多名已年過七十、在議會服務了十多至廿多年的資深議員,也有幾位只有三、四十歲,僅做了一屆議員的中生代,因種種個人、家庭或事業發展等理由而棄選。
有人認為有關現象並不尋常,尤其有個別退選議員過去曾多次批評政府,質疑部分人是被勸退、甚至逼退。亦有人擔心今次「大換班」會削弱下屆議會的議政質素和監察力度,以及市民對立法會的熟悉與關注程度,事實是否如此呢?
先從簡單數學計算,假設每位議員平均做三屆、即十二年議員,相信大家都會覺得是合理以至偏長,這樣每次換屆便須有三分一議員換班才能達至平衡。事實上,在完善選舉制度前的幾屆立法會選舉,都有三成多以至逾四成議員退選。今屆立法會更因為首次實行新制度,將過往的反中亂港攬炒派踢走,再加上整體議席增多,變成有超過三分二議員為新人。因此,若今次換屆最終有三至四成,即三十至四十位議員退選或落選,才算是正常、健康的輪替。
對於多名身兼政黨領袖的老將相繼退下,可能對部分黨派打擊較大,影響立法會的政黨政治和勢力分布。首先,不論在回歸前或回歸後,香港都是奉行行政主導而非政黨政治。除了擺明來港搞事的末代港督彭定康,香港歷任港督是無黨無派的外交官,回歸後更訂明行政長官不能隸屬任何政黨,司局長等主要官員亦只有少數擁有政黨背景,有較多政黨人士的立法會並無執政權。
不論在香港或外國,政黨的最主要功能就是選舉,目的是爭選票、爭資源、爭人才。從政人士為了凸顯自己的不同政見而加入、籌組不同政黨,在當選進入議會繼續爭權力,搶曝光,有時更因而犧牲了民眾的整體及長遠利益。香港的佔中、拉布和黑暴時期,正是立法會黨派林立,政黨政治最為旺盛,選民投票只看黨、不看人之時。
在現時「愛國者治港」的新時代、新議會制度,包括直選議席減少之下,政黨還是有其存在價值,但必須重新定位及加快轉型,包括加強政策研究,積極獻策建言,強化作為民眾及不同界別與政府的溝通橋樑角色,協助特區培訓地區治理及從政人才等等,不應再停留於只懂批評政府或沉醉於黨派政治角力。
此外,並不是所有政黨都深受今次議員換班影響,有部分政團本來就有人滿之患,完全沒有接班困難。個別政黨出現所謂的「滅黨」危機,主因是未有做好青訓或過份依賴單一的政治明星。
可以預期,今屆立法會選舉將會是新人輩出,競爭激烈,五光十色。選民投票主要是選賢任能,審視其政綱是否既創新又可行。候選人的年齡與政黨背景可能是考慮因素,但並非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