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屆四中全會日前通過「十五五」規劃,首要目標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日前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十五五」規劃,謀劃了由明年起至二○三○年的國家經濟發展藍圖和行動指南。
對於過去習慣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及「積極不干預」政策的部分香港市民、企業、以至一部分的特區官員,即使回歸已廿八年,還是不太了解國家有關規劃的內容及重要性,並因而錯失了不少可通過善用中央政策,以加快自身業務和香港整體發展的良機。首先必須強調,我國自改革開放初期,已不再奉行硬繃繃的蘇維埃式計劃經濟,改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於○六年起,將每五年發表一次的「五年計劃」易名為「五年規劃」,以增加因應國內外市場變化而適時調整政策的彈性。
此外,過往的「五年計劃」很大程度是由上而下制訂,導致部分措施與市場及民眾的實際需求脫節,但近幾次的「五年規劃」則更着重由下而上的廣泛諮詢、討論和調研,更加科學化,也更為人性化。
事實上,即使是自由派主導的美西方財金專家及經濟學者,近年亦開始對中國這種看似有違自由經濟的發展模式深感興趣,深入研究,以至予以認同和羨慕,認為有助加強經濟政策的連貫性,讓全國上下的官員、企業與民眾,都擁有清晰和一致的發展奮鬥目標。不像例如美國般,每隔幾年便可能因選舉政治、政權更替或短期的市場波動,導致經濟及財金政策左搖右擺,某些開展中的項目爛尾收場,令海內外投資者無所適從。
國家在五年前的「十四五」規劃,確認中國已達致「小康社會」目標,並定下於二○三五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規劃。故此,「十五五」的首要目標,便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當中的關鍵詞除了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和網絡強國等,還要留意「實體」二字,避免像過去及現今的部分經濟體,過度金融化、虛擬化、以至泡沫化,一旦爆發大型金融或科網危機,隨時變成一無所有。
我國經濟和各類產業過去五年發展迅速,原因之一是受惠由科技帶動的新質生產力。針對美西方愈趨嚴格的科技出口限制,「十五五」強調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避免在科技上被外國「卡脖子」。
「十五五」的其他重點,例如「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則分別針對過去幾年出現的內需減弱、市場壟斷與內捲現象,以及美西方的打壓圍堵,全部都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國家的規劃就是香港的方向,所有市民、商家,尤其是一眾官員、議員都應當細閱,切實掌握「十五五」的精神與內容,並致力予以實踐,把握機遇,貢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