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過百年歷史的長洲官立中學,本學年因收生不足只能開辦一班中一,跌入所謂的「殺校網」。
新學年開始已一個月,教育局日前公布全港公營(包括官立和津貼)中小學「數人頭」,確認公營小學一共需增加九班小一,公營中學則要減少六班中一。當中公營小學需「加班」的說法有一定誤導性,因為該數字其實是對比各學校之前獲局方批准於新學年開班的總數,後者早已較上一個學年削減逾五十班小一,即實際上還是減少了超過四十班。
中學方面,有過百年歷史的長洲官立中學,本學年因收生不足只能開辦一班中一,跌入所謂的「殺校網」。由於該校現已是島上唯一的正規中學,因地理問題難以跟其他學校合併,轉型為私立中學的機會亦不大,部分家長已打定輸數準備為子女轉校。
事實上,根據最新的人口推算,在香港居住的小一適齡(六歲)人口,預計將會由現時約48,600人,降至二○三一年只得約37,500人,短短六年內減少接近四分一。至於中一適齡人口(十二歲),亦估計會由現時約58,800人減至二○三一年的約49,800人,減幅也超過一成半,不可能單靠推行小班教育或繼續縮班來應對,必須老老實實地減少學校數目。
部分受殺校影響的家長及教育界人士,認為政府不應因財赤而犧牲學生的穩定學習環境和一些教師的生計。但同時亦有許多負責任的教育家與社會人士指出,通過合併等方式縮減中小學數目,不僅能更有效地運用公共資源和匯集優良師資,從而提升教育質素,對於學生的群體學習、社交及健康成長等也有裨益。
曾有部分教育界人士寄望,政府近年大力吸引海內外的投資移民與高端人才來港,可為香港增加學生來源,紓緩以至扭轉殺校危機。政府在今年《施政報告》,更提出以試點形式容許直資學校申請上調班級數目與每班人數,以自資方式收取更多非本地學生,希望將「留學香港」品牌由大專教育擴展至中學層面。但須知這類外來人才子女及留學生,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傳統名校或國際學校,不會幫到面臨殺校危機的弱勢學校。
面對結構性的人口和教育需求轉變,政府、教育界、還有家長們均須務實應對。教育局近年已推出多項措施,鼓勵同區或同一辦學團體轄下的中小學合併,以至自行結束營運。至今有不少成功個案,但數量和進度明顯追不上學童減少的速度,需要再加大力度及引入新思維促進。例如對於長洲官中這類較特殊個案,是否可透過提供額外交通津貼以至特別交通安排,來協助有關學生轉往市區上學呢?
此外,同時當局應向本地家長及學生清楚解說,大學以至直資中學增收非本地生,並不會削弱他們的教學資源與升學機會,以免滋生不必要的矛盾和排外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