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的廢物回收率由二〇二〇年的28%上升至二〇二四年的34%。
環境及生態局日前宣布再次暫緩垃圾收費計劃,部分媒體以偏概全地,渲染當局是因為「全球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局勢日趨複雜」而暫緩計劃,予人「賴地硬」和「無限上綱」的感覺。但只要大家花少許時間細閱相關文件和數據,便能得知政府今次決定實乃合理、合情和相當合時。
首先,各界必須謹記推出垃圾收費計劃的初心,其目的是利用「污染者自付」的原則,透過按量、按袋收費模式,促使市民及商戶減少製造垃圾,提高為廚餘及其他可再造物料進行分類回收的誘因,而並非如某些反對者所指,是否為了增加庫房收入為財赤填氹。此外,當局一直主張以多管齊下方式推動源頭減廢,包括加強宣傳教育和擴大回收網絡,從來都不是只靠垃圾收費一招。
根據政府數字,本港的廢物棄置量自二○二一年持續三年下降,至二○二四年的累計減幅已達7.5%。若以人均棄置量計算,三年間更合計回落了8.5%。同時香港的廢物回收率,亦由二○二○年的28%上升至二○二四年的34%。反映即使未有垃圾收費的壓力,市民的減廢意識和回收參與度仍有增無減,社會開始建立起綠色減廢回收文化。當局繼續暫緩收費實為有理有據,反而在這種情況下仍重推收費才是缺乏理據。
此外,暫緩收費肯定是切合民情。根據星島新聞集團在上月進行的民調,逾七成受訪市民都認為不應在現階段推行垃圾收費,主要擔心增加經濟負擔;而縱使當局未有實施垃圾收費,逾八成受訪者仍認同市民的減廢回收意識和參與度正逐漸提高。
除了考慮民情,有關決定也顧及了當前的內外經濟環境與商戶經營情況。文件提到的「全球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局勢日趨複雜」全屬實情,更甚的是北上消費與跨境網購等因素,令到本港的餐飲及零售業面對極大經營困難,商戶執笠潮方興未艾、吉舖滿街、失業率回升,情況比兩年前首度宣布暫緩垃圾收費時更差,當局更沒有理由在這個時候重推收費計劃。
合時方面,政府兩年前決定暫緩收費,多少是與當時臨近區議會換屆選舉有關。現在立法會換屆選舉還有兩個多月便舉行,雖則在新制度下,參選者都是愛國愛港人士,理應不會無風起浪生事,但及早宣布政府無意在本屆任期內重推收費計劃的意向,避免各方揣測和變成選舉議題,實屬適時和明智之舉。
政府現時的說法是「繼續暫緩」垃圾收費計劃。有部分人建議不如正式擱置,避免當局被指有法不依,以及每隔一段時間便重新掀起有關爭議,令受影響的商戶和業界經常心掛掛。但也有人擔心一旦計劃擱置,沒有了「頭上一把刀」,部分市民及商戶的浪費行為便會故態復萌,令前功盡廢。關鍵是上述的垃圾棄置量回落及回收率上升趨勢能否持續,社會的綠色減廢文化是否已落地生根,可以多看一兩年的數據,留待下一屆政府再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