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施政報告》不論以文字篇幅、排序優次,以及措施總量計算,北部都會區均為重中之重,關鍵詞是加快、加速、提效、提速,還多個「新」字。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周三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各界普遍認同報告內容全面,亮點甚多,並廣納了各方意見。當中不論以文字篇幅、排序優次,以及措施總量計算,北部都會區均為重中之重,關鍵詞是加快、加速、提效、提速,還多個「新」字。
正如李家超所指,北都與深圳接壤,面積和未來人口約佔香港三分之一,是特區的戰略發展區域,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雖然政府過去三年已加快建設,但北都幅員闊,所需資源投資龐大,他一直為此「心急如焚」!就此,報告提出了最少四方面的創新思維與做法,希望可全方位、全速推進北都發展。
其一是架構創新。為了推進北都發展,尤其做好跨局、跨部門統籌協調,政府之前已設立了北都發展辦事處和多個諮詢委員會,但層次和力度明顯仍有不足。報告提出成立由李家超親自任主席的「北都發展委員會」,再下設由三位正副司長統領的三個工作組,專責推進北都的營運融資、籌建大學城和規劃發展事宜,藉此破除政府內外對北都發展的各自為政、議而不決或遇難避事障礙。
其二是法律創新。北都發展、以至整個香港的發展建設近年愈趨緩慢,原因之一是相關法規過多過嚴,要逐一修訂鬆綁亦很費時失事。報告建議為加快北都發展訂立專屬法例,授權政府制訂簡化的法定程序,內容涵蓋審批建築圖則、放寬發展參數和繳付收地賠償;成立法定園區公司及相關撥款注資;為吸引高端產業落戶所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以至數據和生物樣本,提供便捷通關安排等等。
其三是策略創新。香港近年百業皆困,唯獨教育產業發展蓬勃,來港學生人數屢創新高,底因是香港擁有五間世界百強大學的競爭優勢,還有美國不斷打壓中國、華裔,以至所有非西方、非白人留學生與學者帶來的難得機遇。報告提出通過加快籌建北都大學城,來帶動整個北都和原定的創科產業發展,發揮「官、產、研、學、投、居」的互動協同效應。
最後是制度創新。北都現正處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前期發展階段,但不幸碰上政府出現財赤,私人市場、尤其是物業與消費市道不景氣,還有地緣政治緊張、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國減息步伐反覆等負面因素,不論是銀行、發展商或海內外的創科企業,普遍都比較審慎和手緊。
報告提出多項制度創新,包括「土地參股」等創新的融資方案、參考內地「1.5級開發」的「分階段開發」模式、通過快速審批制度引入海內外可降低成本和縮短工期的新建築方法、容許延長租約年期以至直接批撥土地,以及制訂涵蓋批地、地價、資助或稅務減免的「優惠政策包」等,同時為政府與企業拆牆鬆綁,創造資源,擴大機遇,減少各界投入北都建設的不明朗因素,提速提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