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網約車並存利民︱陳永陸

政府提出《2025年道路交通(修訂)(網約車服務)條例草案》,以完善網約車服務規管。事實上,Uber自二〇一四年進軍香港,各大網約車平台,如高德打車、滴滴出行等陸續插旗。過去十年,網約車喺香港漸趨普及,原因係透過手機App預約車輛較方便,並能預計行車時間同費用,而且大多提供電子支付。不過由於大部分網約私家車未持有「出租車許可證」,即係俗稱嘅「白牌車」,因而長期處於灰色地帶營運,一旦發生事故,乘客同司機未必得到合理賠償同保障。

的士、網約車應該做到優勢互補,而非惡性取代,至能做到利民出行。

交諮會和運輸署早前委託顧問進行研究,顯示現時每日個人點對點服務使用人次達八十八萬,當中的士佔六十九萬人次、網約車佔十九萬人次,比例約為八比二,見得到的士與網約車競爭漸趨激烈。

根據運輸署數字,現時本港約有一點八萬部的士,自一九九八年起,港府停止增發的士牌照,故二手市區的士牌價曾在二○一五年一度炒上七百二十萬港元,現時牌價已跌至二百萬港元左右。的士牌價雖然係車主問題,但由於好多的士牌都做緊按揭,假如網約車大量入場令牌價再跌,牽一髮動全身,會令銀行和財務公司壞帳增加,甚至影響財務穩定性。

的士同網約車多年矛盾未解,政府終於出手立法規管網約車運作,擬要求網約車平台、司機與車輛都要領牌,其中司機許可證數目不設上限,有效期五年,可續期但不得轉讓。另外車齡有限制,持證人亦須為車輛購買商用車第三者責任保險,並須繳付牌照年費等。

車資定價係其中一個爭議點,政府建議網約車平台可因應市場情況自訂車費,而的士則必須跟從法定車資,不可減價招徠。事實上,網約車一向係按供需定價,非繁忙時間會平啲,甚至平過的士少少。不過自由定價下,當市場達到飽和,有機會出現價格戰,好似近月美團、京東外賣大戰就係例子之一,最終無贏家。

對於規管,由於的士本身規管較多,業界擔心同網約車門檻不一,構成不公平競爭。因此,為促進公平競爭,政府亦規定網約車不可隨街接客,只准預約載客,以保留的士傳統優勢。同時,為提高的士整體服務質素,政府強制的士安裝「孖寶」,包括行程記錄系統同電子支付系統。事實上,的士行業都經歷演變,與時並進,例如發展網約的士服務,亦有網約車平台收購的士網約平台,增加乘客選擇。

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就條例草案提交建議,表示支持立法但希望能完善框架,並希望立法先有明確定位,確立的士作為「公共交通服務主幹」地位,網約車作為「專業化輔助」。喺呢個定位之下,網約車應該發揮「專業化、高質量輔助及補充運力」作用,並非以低成本、低標準模式營運。換言之,雙方各有所長,應該做到優勢互補,而非惡性取代,至能做到利民出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