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月政府決定繼續暫緩實施垃圾收費,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日前喺網誌撰文,強調當前經濟大環境、地緣政治、社會準備不足下,政府暫緩垃圾收費但非擱置,若減廢成效不彰,或會重推收費計劃,並重申二○三五年「零廢堆填」目標不變。
去年垃圾收費一推出,引起社區極大回響,不過山不轉路轉,要達致環保並非只得立法一途。
根據環境及生態局資料,自二○二一年,本港廢物棄置量連續三年下降,至二○二四年三年間日均棄置量減少百分之七點五,人均棄置量更跌約百分之八點五。至於廢物回收率亦由二○二○年百分之二十八提升至去年百分之三十四。即使政策喺上年暫緩推行,見到市民減廢意識仍有增無減,垃圾棄置量至今年上半年仍繼續下降。
廢物回收亦係重要一環,環保署指過去一年「綠在區區」公共回收點數目增至逾八百個,訪客人次同回收物重量均錄得雙位數增長,四成半參與「綠在區區」回收嘅市民唔要積分,反映市民自發減廢回收趨勢逐漸形成。環保署希望進一步提升「綠在區區」成本效益,例如延長回收點自助回收時間,減少人力,並嘗試將「綠在區區」搬入政府物業以節省開支。
廚餘係主要都市固體廢物來源,佔整體固體廢物約三成,但由於廚餘容易腐爛較難回收,回收率一直較低。當局近年推出多項措施推廣廚餘回收,包括增加智能廚餘回收桶,分布於公共屋邨和私人住宅處所。
不過據立法會資料所示,去年本港四個廚餘處理設施整體使用率僅約四成八。使用未如理想,並非市民參與度低,而係社區回收桶數量不足,有意見反映每個屋邨僅有四個回收桶,經常出現滿瀉。既然「神女有心」,我覺得當局應增加廚餘桶,擴大回收覆蓋面,例如做到公共屋邨「一座一桶」,同時與私人屋苑和三無大廈加強合作,提供更多廚餘回收設施。
減廢、回收,繼而達到循環再造就最理想。近年有回收業利用養殖科技,興建黑水虻養殖場,由於黑水虻對廚餘或禽畜糞便等均來者不拒,最愛腐爛食物,亦可消化骨頭,每日可處理至少一公噸廚餘,有助消化大量廚餘。黑水虻成長後可直接化為飼料,不但可減少廢物量,亦有助本地農業發展。
去年垃圾收費一推出,引起社區極大回響,不過山不轉路轉,要達致環保並非只得立法一途。近年環保宣傳工作持續推進,公眾對減廢回收的認知和參與度均有明顯提升。政府應從回收和循環再造兩方面入手,通過增設更多回收設施、支援本地循環再造業發展,「push」政策和「pull」市民行動兼備,進一步激發市民自發減廢動力,逐步實現「零廢堆填」。